[发明专利]基于稀土掺杂氟钆化钠核壳结构的双模式纳米荧光标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5414.2 | 申请日: | 2010-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0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学元;刘永升;涂大涛;李仁富;罗文钦;朱浩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11/85 | 分类号: | C09K11/85;C09K11/02;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稀土 掺杂 氟钆化钠核壳 结构 双模 纳米 荧光 标记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使单分散的稀土掺杂氟钆化钠纳米荧光标记材料具备上转换和下转换双模式发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高温共沉淀方法,在油酸和十八烯的混合溶液中,将上转换稀土离子掺入到单分散、六方相的NaGdF4纳米晶的内核中,然后在此内核的周围再生长一层掺有下转换稀土离子六方相的NaGdF4纳米晶的壳层,得到一种集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和下转换发光于一身的核壳结构纳米荧光标记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单分散的稀土掺杂氟钆化钠纳米荧光标记材料具备上转换和下转换双模式发光的方法,其中稀土掺杂氟钆化钠纳米晶内核所采用制备方法为:在氮气流保护下,将摩尔比为0-100氯化钆和其它稀土氯化物混合物溶入120-200℃的体积比为0-20的10-50ml油酸和十八烯的混合液中,搅拌一段时间以形成透明的澄清溶液;冷却到室温后,逐滴加入溶有适量氟化铵和氢氧化钠的甲醇溶液,常温下剧烈搅拌使其反应成核,形成悬浊液后在40-100℃下保温以除净甲醇;然后在氮气流保护下,将上述悬浊液加热到250-330℃,保温30-120分钟,自然冷却到室温;加入适量丙酮,搅拌一段时间使稀土掺杂氟钆化钠纳米晶析出,离心后用环己烷和乙醇洗涤多次;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单分散、六方相的稀土掺杂氟钆化钠纳米晶内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单分散的稀土掺杂氟钆化钠纳米荧光标记材料具备上转换和下转换双模式发光的方法,其中稀土掺杂氟钆化钠核壳结构双模式发光纳米晶所采用制备方法为:在氮气流保护下,将摩尔比为0-100氯化钆和其它稀土氯化物混合物溶入120-200℃的体积比为0-20的10-50ml油酸和十八烯的混合液中,搅拌以形成透明的澄清溶液;冷却到70-100℃后加入溶有0.01-5mmol的稀土掺杂氟钆化钠纳米晶内核的环己烷溶液1-20ml.在70-100℃保温以除去环己烷;冷却到室温后,逐滴加入溶有适量氟化铵和氢氧化钠的甲醇溶液,剧烈搅拌使其反应成核,形成悬浊液;在40-100℃下保温,除净甲醇;然后在氮气流保护下,将上述悬浊液加热到250-330℃,保温30-120分钟,自然冷却到室温;加入适量丙酮,搅拌一段时间使稀土掺杂氟钆化钠核壳结构纳米晶析出,离心后用环己烷和乙醇洗涤多次;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单分散六方相稀土掺杂氟钆化钠核壳结构双模式纳米荧光标记材料。
4.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纳米荧光标记材料,其内核的组分为:xRE3+-(1-x)NaGdF4,其中RE3+=Yb3+、Er3+、Tm3+、Ho3+、Eu3+、Tb3+、Dy3+、Sm3+、Nd3+、Pr3+,x=0-50atom%。
5.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纳米荧光标记材料,其壳层的组分为:yRE3+-(1-y)NaGdF4,其中RE3+=Yb3+、Er3+、Tm3+、Ho3+、Eu3+、Tb3+、Dy3+、Sm3+、Nd3+、Pr3+,y=0-50ato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541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隧道防冻隔温层
- 下一篇:汽车雨刷胶条刃部修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