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圆箔片式大量程高温热流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6205.X | 申请日: | 2010-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9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任勇峰;梁庭;苏淑靖;张文栋;刘俊;郭涛;文丰;叶挺;马喜宏;张倩倩;安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5/12 | 分类号: | G01J5/12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骆洋 |
地址: | 030051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箔片式大 量程 高温 热流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流测量领域,具体是一种圆箔片式大量程高温热流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圆箔片式热流传感器,又称Gardon型热流传感器,其敏感头由嵌放于热沉体上的康铜圆箔片、分别与康铜圆箔片中央及边缘焊接的两根金属引线组成,其中,康铜圆箔片与金属引线构成热电偶。
当辐射热流均匀地入射到康铜圆箔片表面时,热流通过圆箔片沿着其径向传热到热沉体上,圆箔片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形成温差,从而产生热电势输出。当热沉体温度恒定时,入射热流与输出热电势成正比。测量出热电势信号,就可测得入射热流值。所以,圆箔片式热流传感器的输出即对应着被测热流的大小,被测热流的大小可由式q=C·E计算得到,式中:C-为校正常数(与热流传感器参数有关),E-输出热电势(mV),q-入射热流。
而入射热流与输出热电势成正比的条件是热沉体温度恒定。但在实际应用中,热沉体的温度不可能保持恒定不变,一般随工作时间和入射热流值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热流值越大,热沉体温升越快;工作时间越长,热沉体温升越快。水冷法能很好地对热沉体进行恒温控制,但在某些特定的高温环境中,为传感器提供恒温冷却水很难实现;且现有的圆箔式热流传感器缺乏良好的隔热绝热结构,导致控制热沉体恒温不易,也就限制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使其无法满足大量程的测量及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圆箔片式热流传感器的热沉体实现恒温不易、无法满足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的要求、无法实现大量程测量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圆箔片式大量程高温热流传感器。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圆箔片式大量程高温热流传感器,包括配有底盖的外壳、置于外壳内的热沉体,热沉体由主体、主体顶部中央设置的柱状凸台构成,外壳壳顶开有嵌放热沉体顶部柱状凸台的通孔,热沉体顶部柱状凸台上嵌放有圆箔片,圆箔片的中央及边缘分别焊接有引线,圆箔片与两引线构成热电偶,且热沉体主体及其顶部柱状凸台贯穿开设有用于将引线引出的通道,热沉体顶部柱状凸台外套设有绝热环,且绝热环置于热沉体主体和外壳之间;所述外壳由筒状壳体和顶盖构成,顶盖中央开有嵌放热沉体顶部柱状凸台的通孔,且顶盖为陶瓷顶盖;热沉体主体底部与外壳底盖间叠放设置有两个盘状陶瓷支撑,两个盘状陶瓷支撑间、置顶盘状陶瓷支撑与热沉体底部间分别设有空气绝热层(即两个盘状陶瓷支撑间、置顶盘状陶瓷支撑与热沉体底部间留有缝隙),且热沉体主体侧壁与外壳内壁间亦设有空气绝热层。
所述由圆箔片与两引线构成的热电偶选用针对高温测量的E型热电偶(即康铜-镍铬热电偶)、S型热电偶(即铂铑10-铂热电偶)、K型热电偶(即镍铬-镍硅热电偶)、B型热电偶(即铂铑30-铂铑6热电偶)、J型热电偶(即铁-铜镍/康铜热电偶),其中,E型热电偶最大温差能测1000℃,S型热电偶最大温差能测1700℃,K型热电偶最大温差能测1300℃,B型热电偶最大温差能测1800℃,J型热电偶最大温差能测1200℃。
所述热沉体为铜质热沉体;绝热环为由陶瓷纤维增强纳米隔热材料制成的绝热环,或其它导热系数非常小的绝热绝缘材料制成;外壳的筒状壳体为含1.5%C的钢质壳体;外壳的底盖为铝合金底盖;盘状陶瓷支撑和外壳陶瓷顶盖所用陶瓷为微晶云母可加工陶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62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