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折流式进气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06361.6 申请日: 2010-02-04
公开(公告)号: CN101761419A 公开(公告)日: 2010-06-30
发明(设计)人: 范玮;朱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 西北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F02K9/60 分类号: F02K9/60
代理公司: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代理人: 王鲜凯
地址: 710072 ***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脉冲 发动机 折流式进气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折流式进气装 置。

背景技术

按照氧化剂的来源,可以将脉冲爆震发动机分为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和火箭式 脉冲爆震发动机。由于火箭式脉冲爆震发动机需要自身携带一定量的氧化剂,这就限 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和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发动机的总重量,不利于发动 机推重比的提高。而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则能够克服火箭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的上述 缺点,具有更为宽广的应用范围。它可以在大气层内工作很长时间,由于无需自带氧 化剂,从而使发动机的推重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中,进气 阀有两种:机械式和气动式。由于机械阀结构寿命短或需要提供动力驱动或控制系统, 使得系统结构复杂度、重量等都增加,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多采用气动阀。气动阀利 用阀前后的气压压差的变化,通过自适应的方式来为发动机供气,它没有机械结构, 是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比较理想的进气阀。但它也有缺点,就是没有推力壁,在发 动机工作时,由于爆震波压力远高于来流气压,爆震波会反向传入进气道,这不仅会 造成进气道温度过高,影响机体寿命以及进气道内相关部件的正常工作,而且还会产 生较大的负推力,影响发动机推力和效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由于燃气回流而产生负推力的缺点,本发明提供 了一种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折流式进气装置,第一折流板4、第二折流板5和进气头锥2 形成一个折流通道,相当于形成一个推力壁,当爆震波回传时,大部分爆震波会被推 力壁阻挡反射,对发动机产生正的推力,而反射的爆震波会形成向下游传播的激波或 压缩波,这样也会将部分能量转变为传向下游的射流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动机 的推力。

技术方案

一种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折流式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道1、进气头锥2和头锥支 架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折流板4、第二折流板5、喷嘴7和供油管路8;进气 头锥2、进气管道1和爆震燃烧室6保持同轴,进气头锥2由若干头锥支架3固定于 进气管道1内;在进气头锥2最大直径处的外侧同轴套接有第一折流板4,在爆震燃 烧室6入口外侧同轴套接有第二折流板5,进气头锥2、第一折流板4和第二折流板5 形成一个折流通道;进气头锥2内设有供油管路8,供油管路8的一端穿过进气头锥2 和进气管道1与供油装置连接,供油管路8的另一端置于进气头锥2的尾部并安装有 喷嘴7;所述的进气头锥2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爆震燃烧室的直径,进气头锥2的 尾部位于进气管道1与爆震燃烧室6的交界面上或者与爆震燃烧室6重叠,重叠的长 度不大于爆震燃烧室6的半径;所述的第一折流板4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台形 结构,开口小的一端与进气头锥2固定连接,开口大的一端靠近爆震燃烧室6,第一 折流板4的最大直径大于爆震燃烧室6的直径且小于进气管道1的直径,第一折流板 4的侧面与轴线夹角为30°~60°;所述的第二折流板5与爆震燃烧室6的入口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项优选方案,进气管道1与第二折流板5直接相连,进气管道1 与折流通道形成一个闭流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项优选方案,在进气管道1末端增加一个外涵道9,外涵道的9 与进气管道1同轴串连,外涵道9的直径大于爆震燃烧室6的直径,外涵道9由外涵 道支架10固定于爆震燃烧室6的外侧。

发明中若干头锥支架3之间的周向间距相同。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折流式进气装置,利用进气头锥2、第一折 流板4和第二折流板5在进气管道1末端形成一个折流通道,能够有效地阻挡爆震波 反向传入进气管道。同时,第一折流板4和进气头锥2形成一个推力臂,通过反射爆 震波,对发动机产生正推力,解决没有推力臂的情况下爆震波会对发动机产生负推力 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1的剖面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2的剖面图

图中1-进气管道,2-进气头锥,3-头锥支架,4-第一折流板,5-第二折流板,6- 爆震燃烧室,7-喷嘴,8-供油管路,9-外涵道,10-外涵道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63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