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鲵恒温循环型高密度养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7123.7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刘鉴毅;林国源;傅建云;冯广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大龙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 44216 | 代理人: | 何麟毓 |
地址: | 518114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鲵 恒温 循环 高密度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方法,特别是一种大鲵恒温循环型高密度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和珍稀的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山区的长江流域为主的九个省、区,其中以湖南、湖北和陕西等省居多,其生活环境主要是生活在海拔200~1000米的深山峡谷的山间溪流中。大鲵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疟疾、血经等有显著的疗效,并能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大鲵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91.92%,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为39.69%。由于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极高(市场价每斤售价1000元),造成人为过度捕捞,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加上大鲵迁徙的范围狭窄,苗种的繁殖率和成活率极低,导致天然种群数量不断衰减。尽管目前国内也开始有人采用人工饲养的方法养殖大鲵。由于技术上仍未过关,因而养殖三年的大鲵,其成活率仅为30%~50%,为此,提高大鲵饲养的成活率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恒温控制,梯级循环用水养殖,并对水质进行综合处理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
本发明是以如下的方式实现的:在斜度为5~10度的坡地上建造5~10个室内梯级养殖池,每个梯级养殖池设置有溢水孔以控制水深,溢水孔出来的水注入下一级的养殖池中,最后一级养殖池的溢水孔出来的水注入水质净化池内;水质净化池内的水采用生化棉与活性碳过滤,以保持养殖用水的质量,水质控制指标为:氨氮在0.025毫克/升以下,透明度在62厘米以上,亚硝酸盐0.06毫克/升以下,溶解氧在5.8毫克/升以上,硬度稳定在2.8~3.3毫克/升;采用多台空调机和养殖水体冷暖机,把养殖水体温度保持在19~22℃之间,池水酸碱度的pH值控制在6.0~6.9之间;对刚引进的大鲵,用5.2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2~14分钟,或用6.3%食盐水消毒13~16分钟;在养殖过程中实行分池分级饲养,其饲养密度为:早期幼苗220~240尾/m2,中晚期幼苗80~90尾/m2,幼体60~75尾/m2,150~500克的成体17~22尾/m2,0.5~5公斤的成体7.5~8.5公斤/m2,5公斤以上的成体16.5~18.0公斤/m2。
本发明由于水温和水质得到严格控制,且水体得以循环利用,而大鲵的养殖也得到合理的分池分级饲养,从而大大提高了养殖的密度和成活率,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大鲵恒温循环型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是:
(1)、在斜度为5~10度的坡地上建造5~10个室内梯级养殖池,每个梯级养殖池设置有溢水孔,溢水孔出来的水注入下一级的养殖池中,最后一级养殖池的溢水孔出来的水注入水质净化池内;
(2)、水质净化池中的水采用生化棉与活性碳过滤,水质控制:氨氮在0.025毫克/升以下,透明度在62厘米以上,亚硝酸盐0.06毫克/升以下,溶解氧在5.8毫克/升以上,硬度稳定在2.8~33毫克/升;
(3)、池水酸碱度的pH值控制在6.0~6.9之间,温度保持在19~22℃之间;
(4)、对刚引进的大鲵,用5.2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2~14分钟,或用6.3%食盐水消毒13~16分钟;
(5)、采用分池分级饲养,其饲养密度为:早期幼苗220~240尾/m2,中晚期幼苗80~90尾/m2,幼体60~75尾/m2,150~500克的成体17~22尾/m2,0.5~5公斤的成体7.5~8.5公斤/m2,5公斤以上的成体16.5~18.0公斤/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大龙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大龙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1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