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纤维电热板及其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7568.5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0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彭月明;郝晓忠;田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刚 |
主分类号: | H05B3/28 | 分类号: | H05B3/28;H05B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21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电热 及其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暖产品及其加工工艺,具体地,涉及一种采用碳纤维长 丝发热的电热产品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碳纤维电热板以碳纤维纸为发热元件,但短切碳纤维在纸浆中 弥散不均匀,很容易造成闪络或闪点现象,严重影响安全性能。目前市场上还 有电热膜,其绝缘性能低,热转化率低,耐久性能差,辐射波长相对较短,对 人体无保健功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电热板;本发明 避免了功率衰减、耐久性差、绝缘性能低的特点,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产品 发热均匀,施工可操作性强,应用广泛,同时避免了碳纤维长丝局部闪络和闪 点现象的出现,密封性能更好,绝缘性能好,泄漏电流小。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纤维电热板,包括环氧树脂绝缘板、碳纤维长丝,其特征在于:碳 纤维长丝间隔设置于环氧树脂绝缘板内,碳纤维长丝末端连接在极板上,通过 焊点与电缆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碳纤维电热板采用含胶量质量比40%~70%的环氧树脂板。
优选地,所述的碳纤维电热板采用3K、6K、12K的碳纤维长丝。
优选地,所述的碳纤维电热板的尺寸为60mm×900mm,厚度为0.8mm、1.0mm、 1.2mm、1.6mm或者1.8mm。
一种碳纤维电热板加工工艺,首先把环氧树脂板平铺、给碳纤维长丝施加 一定的捻度,然后把碳纤维长丝按照30mm~60mm的间距铺设在环氧树脂板上面, 在碳纤维长丝的头部及尾部分别放置一块极板,待铺设完毕后在碳纤维长丝及 极板上再次覆盖环氧树脂板,最后在150℃~180℃的温度、4MPa~7MPa压强、 100min~150min时间下真空固化成型;待第一次固化成型后再二次预压成型, 温度150℃~180℃,压强4MPa~8MPa,时间300min~500min;碳纤维电热板与 导线的连接接点为绝缘盒,首先在电热板上磨圆孔,孔的直径为3mm~6mm,然 后露出极板,把导线与极板进行焊接,形成焊点,最后用环氧树脂把焊点进行 密封。
该发明广泛应用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农业设施及各种工业设备的防冻 保暖。其优点是安全、热效高、安装方便、维护简便以及整个供暖运行过程无 声、无光、无污染。该发热板厚度为1.2mm,铺设在地板下进行辐射采暖,增加 了室内利用高度在30mm~60mm。
附图说明
图1是碳纤维电热板的结构正视图。
图2是碳纤维电热板的结构俯视图。
图3是碳纤维电热板内部碳纤维丝铺设正视图。
图4是碳纤维电热板内部碳纤维丝铺设剖视图。
图5是碳纤维电热板与导线连接绝缘盒示意图。
图中,1、电缆,2、极板,3、焊点,4、绝缘盒,5、环氧树脂绝缘板,6、 碳纤维长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碳纤维电热板包括环氧树脂绝缘板5、碳纤维长丝6,碳纤 维丝6间隔设置于环氧树脂绝缘板5内,碳纤维长丝末端连接在极板2上,通 过焊点3与电缆1连接,并通过环氧树脂密封;碳纤维电热板采用含胶量质量 比40%~70%的环氧树脂板;所述的碳纤维电热板采用3K、6K、12K的碳纤维长 丝;碳纤维电热板的尺寸为60mm×900mm,厚度为0.8mm、1.0mm、1.2mm、1.6mm 或者1.8mm。
碳纤维电热板采用如下制作工艺制作:
首先把环氧树脂板5平铺、给碳纤维长丝施加一定的捻度,然后把碳纤维 长丝6按照30mm~60mm的间距铺设在环氧树脂板上面,在碳纤维长丝的头部及 尾部分别放置一块极板2,待铺设完毕后在碳纤维长丝及极板上再次覆盖环氧树 脂板5,最后在150℃~180℃的温度、4MPa~7MPa压强、100min~150min时间 下真空固化成型;待第一次固化成型后再二次预压成型,温度150℃~180℃, 压强4MPa~8MPa,时间300min~500min;碳纤维电热板与导线的连接接点为绝 缘盒4,首先在电热板上磨圆孔,孔的直径为3mm~6mm,然后露出极板,把导 线与极板进行焊接,形成焊点,最后用环氧树脂把焊点进行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刚,未经李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5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