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淬锰渣保温墙体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7893.1 | 申请日: | 2010-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4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进;陈平;王一靓;刘婷;马帅;李海东;王振军;郭一峰;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8B1/00 | 分类号: | B28B1/00;B28B1/08;B28B1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4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淬锰渣 保温 墙体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淬锰渣保温墙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保温墙体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有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有待完善。
王雪等人利用废砖粉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要原料,配以废泡沫塑料及外加剂,经发泡剂发泡,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制备得到新型轻质墙体材料,可以达到利废、减排和环保。
汪博等人研究了工业废渣混凝土多孔砖的干燥收缩,发现严格控制砖砌筑时的上墙含水率对控制墙体干缩裂缝的生成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谢尧生等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轻质、空心的外砌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作外保温,用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屋面板,利废节能的效益十分显著。
谭克锋等发现石灰、煅烧石膏、粉煤灰对钛矿渣制备实心砌块(砖)的活性激发效果最好,可以得到强度达MU10的实心砖和空心率为50%、强度达MU10以上的混凝土空心砌块。
毛宇晖等人以花岗岩废料为主要原料制备得到了抗压强度为16.6MPa的砖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加工过程中锰渣不会受损,从而提高墙体材料综合性能的制备方法,制备水淬锰渣保温墙体材料。
具体步骤为:
(1)将水淬锰渣放入110℃的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中干燥至其含水率小于1%,过5mm方孔筛,得到粗水淬锰渣;
(2)将步骤(1)所得粗水淬锰渣球磨5分钟即取出,用80μm方孔筛测其筛余为58%作为参考指标,得到细水淬锰渣;
(3)将147~163kg/m3水泥和360~380kg/m3步骤(2)所得细水淬锰渣搅拌均匀后加入360~370kg/m3水,再加入710~750kg/m3步骤(1)所得到粗水淬锰渣,搅拌5~8分钟,直至均匀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加入试模,成型在振实台上振动2~3次,在常温下养护3小时后,放入加速养护箱中养护18小时,取出1小时后脱模,在放入水中养护7天。
本发明方法采用具有独特的蜂窝状孔结构特征,为用作保温隔热材料、吸声消音材料和吸附材料基础的高炉冶炼锰铁合金的副产品锰渣为原料,制得的墙体材料轻质、保温和隔热;所得保温材料强度等级达到5.0以上,导热系数不高于0.18W/(m·K)。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将水淬锰渣放入110℃的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中干燥至其含水率小于1%,过5mm方孔筛,得到粗水淬锰渣;
(2)将步骤(1)所得粗水淬锰渣在F 500×500mm标准试验小磨中球磨5分钟即取出,用80μm方孔筛测其筛余为58%作为参考指标,得到细水淬锰渣;
(3)将147kg/m3水泥和377kg/m3步骤(2)所得细水淬锰渣搅拌均匀后加入364kg/m3水,再加入714kg/m3步骤(1)所得到粗水淬锰渣,搅拌5分钟,直至均匀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加入试模,在振实台上振动2次,在常温下养护3小时后,放入加速养护箱中养护18小时,取出1小时后脱模,在放入水中养护7天。
7天强度6.2MPa,导热系数1.65W/(m·K)。
实施例2:
(1)将水淬锰渣放入110℃的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中干燥至其含水率小于1%,过5mm方孔筛,得到粗水淬锰渣;
(2)将步骤(1)所得粗水淬锰渣在F 500×500mm标准试验小磨中球磨5分钟即取出,用80μm方孔筛测其筛余为58%作为参考指标,得到细水淬锰渣;
(3)将163kg/m3水泥和377kg/m3步骤(2)所得细水淬锰渣搅拌均匀后加入364kg/m3水,再加入742kg/m3步骤(1)所得到粗水淬锰渣,搅拌8分钟,直至均匀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加入试模,在振实台上振动3次,在常温下养护3小时后,放入加速养护箱中养护18小时,取出1小时后脱模,在放入水中养护7天。
7天强度7MPa,导热系数1.69W/(m·K)。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8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