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碳的分离和储存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8125.8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5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沈少锋;毛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毛恒松;沈少锋 |
主分类号: | B01D53/22 | 分类号: | B01D53/22;F25J3/00;C01B21/04;C01B31/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 分离 储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的减排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二氧化碳的物理分离、 冷却和液态储存方法,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气态二氧 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如果不采取积极的二氧化碳 减排措施,从现在起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将继续增加1.4℃~5.8℃,届 时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将不断上升以至威胁太平洋、印度洋上诸多岛 国的安全,并导致一些与温暖气候有关的疾病如疟病、登革热的流行与蔓延, 还可能诱发极差气候如干旱和洪涝的频繁发生。全球气温的急剧升高已经影响 到多数人的生活以及少数人的生存。
现有的回收、分离和液化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 法,最后以深冷法获得液化二氧化碳。不论采用何种分离和液化方法,均存在 着能耗高、系统设备复杂、投入费用多、土建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的缺陷,尤 其深冷液化装置本身就有二次污染问题。例如发电厂或冶炼厂进行技术改造, 采用物理性溶剂吸收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经过捕获废气、初净化、气体 分离、变压吸附或变温吸附、深冷液化等工序,获得液态二氧化碳。但是,采 用这项技术回收二氧化碳要消耗电厂近1/3的电力。同时深冷液化装置是常由 氟里昂及氨作为制冷工质运行,制冷剂的泄漏将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制造成本低,系统小型化、控制简单易于操 作,无需氟里昂及氨作为制冷工质、可节约1/3耗能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液化储 存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二氧化碳的分离和储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气体输入净化器初级净化后进入第一超声旋流分离器;
2)超声旋流分离器对经过初级净化的混合气体进行气体-液体及固体分离, 净化后的混合气体位于第一超声旋流分离器上部,液体位于第一超声旋流分离 器的底部;在压缩机的增压作用下,混合气体输入气膜分离器分离出氮气和二 氧化碳;
3)氮气输入氮气罐,二氧化碳输入二氧化碳储气罐;
4)二氧化碳输入多级涡流管进行物理分离,分离出上部一股较冷、下部一 股较热的二氧化碳;较冷的二氧化碳经多级涡流管-缓冲罐组合的逐级分离和 冷却,直到凝结成液态二氧化碳输入第二超声旋流分离器再次进行气体-液体分 离,分离出的液态二氧化碳输入液态二氧化碳储存罐,所述液态二氧化碳储存 罐由屏蔽泵控制输出;从多级涡流管底部汇合的气态二氧化碳输入回流罐,经 增压泵增压后返回到储气罐参与重复分离;第二超声旋流分离器剩余的少量气 态二氧化碳输入逆流罐,通过加压泵输入CO2储气罐参与重复分离;
5)冷却后的气态二氧化碳由回流泵增压后返回储气罐,再次进行冷却分离;
6)氮气罐内的氮气经过初步冷却再由压缩机增压输入冷氮罐,并通过制冷 机绝热膨胀制成液氮,再分别输送到需要冷却的各级缓冲罐、第二超声旋流分 离器、液态二氧化碳储存罐进行辅助冷却。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二氧化碳的分离和储存方法,其中所述液态二氧化碳温度为-14℃~ -16℃、压强为2~2.1MPa、纯度为95%~99%。
本发明能从工业排放的混合气体中分离出纯气态二氧化碳,利用空气 动力学、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实现涡流膨胀制冷液化二氧化碳,从纯气 体凝析分离出液态二氧化碳。采用该方法的设备具有密闭无泄漏、无需乙二醇、 甲醇或吸附剂,无需氟里昂及氨作为制冷工质,结构紧凑轻巧、简单可靠且无 转动部件,支持无人值守。采用本发明可大幅度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费用, 设备运行的噪音小,能耗低、运行平稳、操作和安装维修方便,节约能源。本 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减少25%以上的投资和运行成本。整个设备可以方便 地安装在三只集装箱内,运输和组装连接非常便利,运抵工厂接上辅助管道就 立即运行,免除了土建等工程。
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 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系统简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毛恒松;沈少锋,未经毛恒松;沈少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81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溶剂聚酰亚胺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玩具的腿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