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染料净洗剂的水洗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8348.4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川;贺宝元;强涛涛;任龙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L1/16 | 分类号: | D06L1/1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2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染料 洗剂 水洗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染整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性染料纯棉机 织物染色后的净洗剂的水洗工艺。
背景技术
活性染料自1956年问世以来,其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世 界上纤维素纤维用活性染料的年产量占全部染料年产量的20%左右, 由于新开发的纤维素产品如Lyocell纤维等产量的增加,棉纤维的稳 定增长,活性染料的年产量将继续增长。
在活性染料染色工艺过程中,染色后的织物表面沾有大量的浮色 染料,其中包括部分水解的染料和已吸附于纤维而未参与共价反应的 染料,它们对纤维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必须借助外力及助剂的共同作 用使其脱离纤维而进入水溶液中,由于浮色染料在纤维和净洗液间存 在动态吸附平衡,被洗脱下来后会重新吸附到纤维表面,从而导致了 浮色洗除不净,产品的湿摩擦牢度达不到要求等缺点。尽量使浮色染 料向净洗液中转移,并稳定地分散在净洗液中,降低二次沾染纤维机 率是提高净洗效果的关键。
活性染料染色后要去除浮色,必须经过多道水洗才能保证成品的 最终质量。水洗过程用水量一般占到整个染整用水的60%以上,染整 过程中的蒸汽消耗要占到全部能源的60%以上,因此印染企业的节能 减排,实质上是对水和蒸汽的节能减排;而对整个印染加工过程来说, 又以水洗工序为重。
目前印染厂一般水洗工艺如下:
染色→冷水洗3格→酸洗(醋酸1mL/L)→热水洗2格(90℃)→碱 性皂洗3格(净洗剂5g/L,95℃)→热水洗3格(95℃)→冷水洗3格 →烘干(130℃)。所谓的格是机织纺织品在水洗工艺中,每经过一个 水洗槽,称之为一格,相当于洗一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基于表面活性剂设计的 净洗剂的净洗工艺,洗不净,对环境有影响的活性染料净洗剂的水洗工 艺。
首先是本发明净洗剂的制备:
1)水相溶液的制备:首先将壳聚糖溶于醋酸溶液中得到质量百分 比浓度为0.5~3%的壳聚糖溶液,然后将明胶溶于水中得到质量浓度 为3~7%的明胶溶液,所说的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为89~96%,醋酸溶液 的体积比为2~6%;
按壳聚糖∶明胶为(1~4)∶1的质量比将壳聚糖溶液与明胶溶液 混合得壳聚糖/明胶溶液;
2)乳液制备:按乳化剂∶液体石蜡=1∶(100~300)的体积比向 液体石蜡中加入乳化剂得液体石蜡与乳化剂的混合溶液,所说的乳化 剂为司盘80和吐温80,其中司盘80和吐温80的体积比为(1~6)∶1; 再按壳聚糖/明胶溶液∶液体石蜡=1∶(4~8)的体积比将壳聚糖/明 胶溶液加入到液体石蜡与乳化剂的混合溶液中,在25~35℃乳化10~ 25min得乳液;
3)交联固化:向上述乳液中逐滴加入质量浓度为50%的戊二醛溶液, 戊二醛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2~5),在40~60℃交联2~5h使微球交联 固化;
4)后处理:用异丙醇和无水乙醚反复冲洗反应产物去除液体石蜡, 然后将其置于40~55℃的烘箱中干燥得到基于壳聚糖/明胶复合材料的活 性染料净洗剂。
本发明的水洗工艺如下:
将染色后的产品依次经冷水洗、酸性皂洗、碱洗、热水洗、温水洗后 烘干;
所说的冷水洗采用常温水洗1~3格;
所说的酸性皂洗是在40~60℃的皂洗液中皂洗1~2格,且皂洗液的 pH值为3~5,皂液中净洗剂的用量为0.6~1.2g/l;
所说的碱洗是在40~50℃的pH为8~10的碱性溶液中进行碱洗;
所说的热水洗是在90~95℃的热水中洗1~2格;
所说的温水洗是在45~60℃的温水中洗1~2格。
所说的酸性皂洗步骤中采用醋酸或盐酸调节溶液的pH值为3~5。
所说的碱性溶液为碳酸氢钠或碳酸钠溶液。
所说的烘干温度为100~1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节约用水用汽:皂洗前省掉了热水洗与酸洗工艺,节约用水,皂 洗工艺的温度由常规工艺的95℃降到40~60℃,节约蒸汽的用量,实现节 能减排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83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置式隔振装置及其应用
- 下一篇:干衣机的智能检测控制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