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插秧单季稻田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9956.7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4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沈生元;许露生;秦淑平;莫美英;穆利明;陈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G1/00;A01G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秧 单季 稻田 紫云英 一次 播种 多年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插秧单季稻田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方法,适用于单季稻田并水稻采用机插秧的前提下,紫云英的种植和利用。
背景技术
紫云英是一种绿肥作物,能固定空气中氮,一般每亩紫云英能固定纯氮5-10公斤。在太湖流域早有种植,上世纪七十年代,紫云英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传统的稻田紫云英种植利用技术是每年秋季在稻田收割前套播,第二年春季紫云英盛花期耕翻还田利用,需要每年播种,用种量和化工量较大,由于紫云英作为一种绿肥,还田利用,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随着经济发展,大量的劳动者进入流通领域和企业,水稻上大量施用化学肥料,耕地质量越来越差,抛荒面积越来越多,紫云英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少。
然而,近年来,紫云英播种面积有一定回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政府认识到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不仅降低了土壤耕地质量,降低肥料利用率,而且加快水稻田氮、磷的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政府加大投入,对紫云英种植进行奖励,推动紫云英发展;其次,受养殖业的带动,种草养畜再次为许多农民所接受,第三,水稻机插秧推广,土地流转,种植大户产生,从而推动紫云英的回升。
虽然稻田种植紫云英,利用根瘤菌进行固氮,可以改良培肥土壤,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作为青饲料养畜或早春采摘当菜,但由于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再加上每年购种及播种等成本因素,制约了紫云英的种植。
为了解决紫云英种植成本高的难题,众多研究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步,2005年江苏省农科院朱普平等报导了一种节本增效的稻田紫云英栽培方法,但他们的研究仅限于水稻常规栽插条件下紫云英栽培方法,而对水稻机插秧前提下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以及对土壤耕地质量的影响未能进一步研究,因而,在太湖地区大面积推行机插秧的前提下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技术未能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因此,研究探索一种机插秧单季稻田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方法仍然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插秧单季稻田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方法,使紫云英在太湖地区进行自然繁殖,降低紫云英种植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时培肥土壤耕地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稻田氮、磷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机插秧单季稻田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方法,它包括:
1、选用早中熟紫云英品种,如余江种等,早中熟是指第一层荚的种子于5月20日前完全成熟;
2、适期套播:紫云英需在水稻收割前7~10天套播于稻田;
3、播种量:每亩紫云英播种量2.5公斤左右;
4、适期耕翻:5月10日至5月20日,紫云英第一层荚的种子完全成熟;
5、耕作方式:先上水3~5天,再用中拖耕翻或旋耕并腐烂20天以上,水稻机插秧栽插前耕翻或耙田;
6、田间管理:水稻管理与常规相同,水稻增产7%以上。水稻收割后及时开通三沟,以防积水渍害,开沟可采用机械或人工开沟。
本发明的技术思路
1、适期播种,确保紫云英种子与水稻有一定时间的共生期,有利于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生长,保证有一定量苗的基数。
2、水稻收获后及时开好三沟,防止因积水而影响紫云英生长或死苗。
3、采取先上水耕翻的方法,有利于紫云英在耕作层中均匀分布及充分腐烂,有利于促进水稻生长和
4、养分吸收,提高水稻产量。
5、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平均年提高有机质含量0.02mg/Kg左右。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1、减少了用种量及播种人工费,降低了生产成本。按3年周期计算,采用本项技术只需第一年播种,每亩紫云英用种量2.5公斤,成本30元,播种人工费5元,合计35元,平均每亩每年成本为11.67元,而常规方法需每年播种2.5公斤,共需用种量7.5公斤,成本90元,播种人工费15元,合计105元,平均每亩每年成本为35元,成本支出下降66.7%。
2、保证紫云英的产量,采用本发明技术,第一年播种后,随后的第二年紫云英鲜草亩产量平均达1800公斤左右,第三年紫云英鲜草亩产量平均达1700公斤左右。
3、相当于增施纯氮量6公斤以上,增加水稻产量7%以上,平均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02mg/Kg左右,并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时间:2007-2009年
实施地点:江苏吴江
选用品种:余江种(市场可购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未经吴江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99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