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0110.5 | 申请日: | 201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4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石崎刚司;野口幸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G02F1/33;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褚海英;武玉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2009年2月2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9-040728相关的主题,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有能够通过使用者的手指等的接触进行信息输入的电容型触摸传感器(接触检测装置)的功能,还涉及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接触检测装置通常是检测使用者的手指、笔等接触或接近检测表面的装置。
称为触摸板的接触检测装置已为公众所知。触摸板形成为叠加在显示板上面,并且能够通过使各种按钮作为图像显示于显示表面上,而代替普通按钮进行信息输入。该技术应用于小的移动装置可使显示和按钮排列得以共用,并且提供了增大屏幕尺寸或节省操作部的空间以及减少部件个数的极大优点。
因而,“触摸板”通常指与显示装置相结合的板状接触检测装置。
但是,在液晶板上设置触摸板增大了液晶模块的整体厚度。因此,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8-9750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设有电容型触摸板的液晶显示元件,该元件具有适合于减小厚度的结构。
电容型触摸传感器具有驱动电极以及与多个驱动电极中的每个驱动电极形成电容器的多个检测电极。各驱动电极可被间隔开或不间隔开。当驱动电极被间隔开时,驱动电极设在与检测电极垂直的间隔方向上。在此情况下,驱动电极和检测电极中的一个称为“X(方向)电极”,另一个称为“Y(方向)电极”。
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8-129708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具有非导电透明电极的触摸板结构,以防止在检测电极被图形化时在视觉上觉察到透明电极。
当仅通过如专利文献2中触摸板提供用于非可视化的装置时,在某种程度上透明电极的图案在视觉上不会被察觉。另外,即使在液晶侧的各像素中存在一些透射差异时,该差异也是处于不会带来问题的程度,于是可对非可视化采取足够的措施。
发明内容
然而,当将采取了非可视化措施的触摸板在外部层叠于采取了类似的非可视化措施的液晶显示板上时,透明电极图案会比层叠以前更明显。
该现象被认为是由像素与触摸板(接触检测装置)中透明电极的重复图案在透射率上的微小差异之间的干涉所引起的,以至于当触摸板(接触检测装置)叠加在例如液晶显示板等显示装置上时,例如干涉条纹等干涉对人眼是周期性可见的。
需要这样的基板,其中透明电极设置为可以抵消大周期的透明电极的图案,这样就增大了显示装置的厚度并导致步骤数增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即使在将提供触摸传感器功能的检测电极等一体地形成于显示板中的构造中,该显示装置仍可以实现透明电极图案的非可视化。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不会增加实现成本。
关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具有基板、多个像素电极、显示功能层、驱动电极和多个检测电极。
所述多个像素电极在平行于所述基板的平面中以矩阵形式排列。
所述显示功能层根据施加在像素电极上的图像信号实施图像显示功能。
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多个像素电极相对。
所述多个检测电极以与所述驱动电极相对的平面的形式排列,在所述排列平面的一个方向上所述多个检测电极间隔开和排列的间距是像素电极的排列间距的自然数倍数,并且各个所述检测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电容耦合。
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所期望的是,浮空电极排列在检测电极排列内的所述检测电极之间,并且所述检测电极的排列间距、所述浮空电极的排列间距以及检测电极和浮空电极的排列间距是所述像素电极的排列间距的自然数倍数。
所述像素电极的排列间距是像素间距。所述像素间距的大小由显示装置的尺寸、图像显示的分辨率、显微机械加工技术所带来的限制等预先确定。另外,所述多个检测电极的间距根据对象检测来确定,该对象检测与显示侧关系不密切。即,所述多个检测电极的间距是根据所检测的对象的尺寸的检测分辨率、必要的检测信号电平等来确定的。通常,当所述检测电极的排列间距太小时,例如为像素间距时,检测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增大,并且当手指、导电对象等接近时的电容变化降低。当所述检测电极的排列间距太大时,对象检测的分辨率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01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 下一篇:纸张类处理装置以及纸张类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