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渗漏测量仪及用其测量渗漏量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0194.2 | 申请日: | 2010-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2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胡笑涛;康绍忠;蔡焕杰;马孝义;曹红霞;王文娥;李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7121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渗漏 测量仪 测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渗漏测量仪及使用该渗漏测量仪测量农田深层渗漏量的方法,适用于灌溉质量评价、灌溉科学研究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背景技术
降雨或者灌溉引起超过土壤计划湿润层田间持水率而产生深层渗漏是农田水份循环的重要环节,准确测定渗漏量是确定地下水补给量、评价灌溉质量及环境效应、制定合理灌溉制度及计算作物需水量等的重要基础数据。目前,测量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通过观测井测定水位而获得,渗漏量的试验观测主要通过蒸渗仪或有底测坑。蒸渗仪利用水量平衡原理测定种植在土槽中植被的需水量,虽然精度及自动化程度较高,但设备投资大,不能进行不同灌溉技术条件下灌水质量的评价研究;有底测坑原理和蒸渗仪一样,主要通过底部渗漏收集系统观测渗漏量。有底测坑和蒸渗仪都由于测坑面积较小,建设位置相对固定,投资较高,主要用于对作物需水量的科学研究,而不适用于大田灌溉质量评价。大田中渗漏量的确定则是通过测定灌溉或降雨后的土壤含水率,利用水量平衡方程推求,目前尚没有仪器设备能够实现直接对大田渗漏量的监测。
监测地下水的水位变化间接推算渗漏量,主要应用于长时期降雨补给地下水的水位观测研究,即主要用于水资源转化方面的研究,而不适用于灌溉水渗漏量的测量。因为土地灌溉所用的水量,相对地下水的补给水量有限,因此引起地下水的水位变化也很小,致使测量精度太低而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渗漏测量仪及使用该渗漏测量仪测量渗漏量的方法。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渗漏测量仪,该渗漏测量仪包括渗漏收集部件、支撑部件、收集保护部件、排水部件和渗漏量测量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部件,所述收集保护部件底部设有支撑部件,收集保护部件内部设有渗漏收集部件、过滤部件和排水部件;其中,排水部件与渗漏收集部件结合在一起;渗漏量测量部件测量排水部件排出的水量;收集保护部 件为无盖无底柱形容器,过滤部件固定于无盖无底柱形容器壁的上部。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部件由其间装有直径0.5-1.2mm细沙的上、下两层钢丝滤网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无盖无底柱形容器的高度至少是其直径的2倍,无盖无底柱形容器器壁底部设有支撑部件。
作为优选,所述无盖无底柱形容器为无盖无底圆柱形容器,该无盖无底圆柱形容器中部设置渗漏收集部件,该渗漏收集部件与无盖无底圆柱形容器固定在一起;所述支撑部件为固定支架,均匀分布于无盖无底圆柱形容器器壁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渗漏收集部件为漏斗,该漏斗与无盖无底圆柱形容器无缝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渗漏量测量部件由量水容器、浮子、杠杆、打点计数器、数据采集器和两个电极构成,所述量水容器设于渗漏收集部件的出口,该量水容器内悬吊一浮子,该浮子与所述杠杆的一端相连,该杠杆的另一端连接一电极;所述打点计数器连接另一电极和数据采集器,与杠杆连接的电极下降到最低位置时,与打点计数器连接的电极接通形成回路,从而计数一次。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部件为虹吸管,该虹吸管穿过量水容器的边壁与量水容器固定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量水容器为圆台形有机玻璃杯,所述虹吸管为有机玻璃杯制得虹吸管;该虹吸管穿过圆台形有机玻璃杯的边壁与量水容器无缝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渗漏量测量部件为翻斗式测量装置,该翻斗式测量装置为本领域常规翻斗式测量装置。
上述渗漏收集部件、支撑部件、收集保护部件、渗漏量测量部件、排水部件和过滤部件,均不限于具体的形状、大小、结构和连接方式,只要彼此间相适应,各部件能够达到设置该部件的相应功能,从而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
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使用上述渗漏测量仪测量渗漏量的方法:于待测地点挖一个洞,所述渗漏测量仪置于该洞内,然后填土至平整即可自动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01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