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方法、显示系统及移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0281.8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6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方理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G09G3/32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李升娟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方法 系统 移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显示屏的显示方法,以及采用该显示方法的显示系统 及具有该显示系统的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等移动设备上使用的显示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单色显示 屏到彩色显示屏的更新换代,且彩色显示屏的分辨率也在不断提升。但有一个 问题却一直困扰着移动设备的生产厂家和用户,那就是要想在白天、室外等强 光环境下看清楚目前多数彩色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哪怕是时间、来电、短信 提示等很简单的信息都比较困难。虽然可以通过提高显示屏亮度来使显示内容 更容易看清楚,但需要成倍增加显示屏的背光电流,这样不仅要耗费较多电量, 且会降低显示电路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用户在白天会经常查看时间、来电 或短信提示等方面的信息,如果彩色显示屏频繁点亮,会加快手机电量的消耗, 从而导致手机待机时间缩短。虽然目前部分手机采用了内、外双显示屏的显示 系统结构,但两个显示屏采用分别控制的方式,且需要翻盖操作,无法在同一 显示面积上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方法,采用统一控制的方式控制双层 显示屏,实现不同层的显示屏在不同光线环境下的分别显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系统,该显示系统具有叠加在一起的 两层显示屏,两层显示屏通过控制模块进行协调控制,实现不同光线环境下均 能清晰显示的功能。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设备,该移动设备采用具有两层显示 屏及控制模块的显示系统,保证用户在不同光线环境下均能看清楚显示屏显示 的内容。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将两片显示屏叠加在一起,形成上、下两层的显示屏结构;
检测环境光线强度,根据检测的光线强度值,选择开通其中一片显示屏、 关闭另一片显示屏。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显示方法,为提高下层显示屏的显示清晰度,所述上层 显示屏在开通时显示相应的显示内容,而在关闭时为透明状态。
所述上层显示屏可以选用扭曲向列型(TN)液晶显示屏、超扭曲向列型(STN) 液晶显示屏或薄膜反射屏中的一种,可以在强光环境中开通该上层显示屏,以 获得清晰的显示效果,且消耗电能较少;而在关闭该显示屏时,又能保证其具 有较好的透明度,不影响下层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所述下层显示屏可以选用具有背光的彩色液晶显示屏或彩色OLED显示屏 中的一种,以满足用户对彩色显示的使用需求。所述具有背光的彩色液晶显示 屏可以选用TFT彩色显示屏、UFB彩色显示屏等。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系统,包括显示模块和 控制模块;所述显示模块包括叠加在一起的上层显示屏和下层显示屏,所述上 层显示屏和所述下层显示屏形成上、下两层的显示屏结构;所述显示系统还包 括有光强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环境光线强度;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光强检测 模块输出的光线强度信号,并根据所述光线强度信号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 制其中一片显示屏开通、而另一片显示屏关闭。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显示系统,为便于显示模块的安装,所述上层显示屏和 所述下层显示屏封装在一起,形成整体式的显示屏结构。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显示系统,为提高下层显示屏的显示清晰度,所述上层 显示屏在开通时显示相应的显示内容,而在关闭时为透明状态。
其中,所述上层显示屏可以选用扭曲向列型(TN)液晶显示屏、超扭曲向 列型(STN)液晶显示屏或薄膜反射屏中的一种,可以在强光环境中开通该上层 显示屏,以获得清晰的显示效果,且消耗电能少;而在关闭该显示屏时,又能 保证其具有较好的透明度,不影响下层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所述下层显示屏可以选用具有背光的彩色液晶显示屏或彩色OLED显示屏 中的一种,以满足用户对彩色显示的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第三个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采 用上述显示系统作为显示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02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