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热湿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织物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1305.1 | 申请日: | 201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4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建荣 |
主分类号: | D04B1/00 | 分类号: | D04B1/00;D04B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双向 调节 功能 织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颖涉及一种针织面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热湿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织物。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舒适性指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吸湿排汗功能型针织面料的研发因此日趋活跃。目前市场上的吸湿排汗功能服装主要以COOLMAX、CoolNice、Dri-Release等吊牌的异形涤纶纤维面料为代表,利用纤维表面微细沟槽的毛细管效应强化吸湿排汗效果。从专利公开情况看,中国专利CN200710142892.9公开了“干爽导湿智能针织面料及其制作工艺”,该面料为双层整体编织的针织面料,内层为不吸水的干爽导湿纱线,外层为高导湿纱线,内外层的纱线是通过集圈形成整体双面覆盖针织组织。中国专利CN200710191332.2公开了“一种定向导湿快干的双面针织舒爽面料”,以异形截面化纤长丝为原料,通过织物内外层纤维线密度和异形度的差异实现毛细差动,达到导湿的目的。中国专利CN200420046053.9公开了“纯棉双面异性智能织物”,织物采用纯棉双层结构,内层为疏水整理纯棉纱线,外层为亲水整理纱线,内层与外层根据针织编织连接,不同性能的纱线形成内外层差,给水传递提供动力,从而达到排汗快干的功能。
从以上市场供应和专利公开的情况看,现有的吸湿排汗功能服装在夏季等热天单件着装时,由于面料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汗液蒸发扩散条件良好,服装快速吸汗、快速干燥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总体上热湿舒适性良好。
但现有的包括吸湿排汗面料在内的各种内衣织物,在冬季等冷天多层着装的条件下,热湿调节能力较差,特别在运动出汗后,不但热湿舒适性差,而且湿状态保温效果差,易着凉感冒。例如,将现有的吸湿排汗功能服装作为多层着装的贴身内衣时,由于丧失了良好的汗液蒸发扩散条件,加上吸湿能力差的化纤含量高,因此,在运动时闷热感强,出汗强度加大,在静止后又易因湿冷着凉而感冒。并且在多次使用后,会因微细沟槽被堵塞或整理剂不耐洗涤,使面料排汗性能降低。又例如,传统的全棉汗布制作的内衣,尽管吸汗性能良好,但也存在出汗后会紧贴皮肤不适,静止后易着凉感冒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多层着装条件下对热湿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并有稳定的排汗性能的织物。所谓对热湿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是指,在运动状态下能有效传递热湿、在静止状态下不管内衣是干燥还是汗液浸湿都能发挥良好的保温效果。所谓稳定的排汗性能是指,织物将汗液及时输送到表层的性能不会因使用次数增加而降低。
现有的吸湿排汗面料等具有热湿调节功能的织物是以汗液能及时蒸发扩散为基本条件设计的,但在多层着装条件下,由于多层着装大幅度增加了热湿的扩散阻力,使汗液难再及时扩散。对此,申请人经研究认为,在这一条件下,应允许汗液在服装中暂时滞留,并从合理选择织物的纤维特性和组织形态二方面入手,改善人体表面微气候区的热湿状况,以使织物获得对热湿的双向调节功能。在织物纤维特性选择方面,要求织物里层(织物和皮肤接触的一面)和表层(织物的另一面)的纱线吸湿性有显著差异,里层的吸湿性要足够低,表层的吸湿性要尽量高。例如要求编织里层的纱线公定回潮率2%以下,以使织物里层保持低吸湿性、低含水率,相对较为干燥;要求编织表层的纱线公定回潮率8%以上,以使织物表层获得高吸湿性、高含水率,使汗水能被及时吸收并贮存在表层。在织物组织形态确定方面,要求采用面积和高度适宜的凸起结构,使里层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尽量小。过低的凸起面积比例,例如低于10%,会使皮肤接触压强过大,舒适性降低;过高的凸起面积比例,例如高于60%,会使出汗后闷热感增强,湿状态保温能力降低。过低的凸起高度,例如低于0.12mm,会降低空气层的保温性能,并使出汗后皮肤和里层间易形成液膜,凸起结构优势消失;过高的凸起高度,例如高于1.0mm,并不会明显强化凸起结构的保温能力,反而会增加热湿的扩散阻力。
为此,本发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对热湿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织物,与皮肤接触的一面为里层,由公定回潮率2%以下的纱线编织;织物的另一面为表层,由公定回潮率8%以上的纱线编织;里层采用向皮肤侧凸起的结构,凸起的面积占织物总面积的比例为10%~60%,凸起高度为0.12~1.0mm。
上述织物的一种改进是,由公定回潮率2%以下的纱线参与编织的织物面积占织物总面积的比例小于60%。防止吸湿能力低的纱线过多隔断热湿扩散通路,使织物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和热湿扩散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建荣,未经朱建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13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