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α,ω-二醇二丙烯酸酯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2995.2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1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其永;段德利;王彦兵;刑彦丽;李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俪徕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9/602 | 分类号: | C07C69/602;C07C67/08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醇二 丙烯酸酯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α,ω-二醇二丙烯酸酯生产方法,具体说是一种长链(C8~C14)正构二元醇与丙烯酸酯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酸酯的应用几乎触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丙烯酸酯用于光固化涂料同传统涂料固化技术相比,具有节能、无污染、适用基材广、性能优异、施工设备简易等优点。丙烯酸酯工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可是国内工业化生产的丙烯酸酯一般都是六碳以下的,而且存在着收率低、反应时间长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了一种α,ω-二醇二丙烯酸酯生产方法。
其技术解决方案是:
α,ω-二醇二丙烯酸酯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α,ω-二元醇和丙烯酸作为反应原料,苯作为带水剂,加入反应罐中溶解,然后向反应罐中加入催化剂无机酸以及与无机酸不发生作用的阻聚剂,搅拌并升温至80~120℃,在减压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过滤,收集滤液;
b对步骤a中所得滤液进行洗涤,然后调整pH值为6~7,静置分层,收集上层有机相,然后减压蒸馏提纯得到α,ω-二醇二丙烯酸酯。
上述步骤a中,所述α,ω-二元醇为C8~C14正构二元醇,所述丙烯酸的规格为工业级,α,ω-二元醇的加入量和丙烯酸加入量的摩尔比为1∶1.5~3。
上述步骤a中,所述无机酸为98%的浓硫酸,加入量与α,ω-二元醇的质量比为0.01~0.1∶1;所述阻聚剂为铜粉,加入量与α,ω-二元醇的摩尔比为0.1~1∶1;所述带水剂加入量与α,ω-二元醇的体积摩尔比为100~200ml∶1mol。
上述步骤a中,所述减压条件为0.02~0.1MPa,搅拌转速为100~400转/分钟,反应时间为3~6小时。
上述步骤b中还包括如下步骤:将收集所得上层有机相加入精馏塔中,然后向精馏塔中加入多胺化合物及对羟基苯甲醚,减压蒸馏回收苯,提纯收集6.0KPa、110~130℃的馏分既得α,ω-二醇二丙烯酸酯。
上述多胺化合物的加入量与α,ω-二元醇的质量比为0.1%~0.5%;上述对羟基苯甲醚的加入量与α,ω-二元醇的质量比为0.1%~0.5%。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方法简单、工艺合理、工艺过程容易控制,对设备的要求比较低,收率比较高;而且反应时间短,反应过程中所用阻聚剂、带水剂可回收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方程式为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结合附图所示工艺流程,在装有搅拌器、分水器等的四口烧瓶中依次加入1mol壬二醇、90ml苯、137ml丙烯酸,所加丙烯酸的规格可为工业级,无特殊要求,溶解完毕后加入阻聚剂铜粉0.2mol。开动搅拌器并控制其转速为300~400转/分钟,在加热的同时开始滴加浓硫酸,当浓硫酸的加入量达到15g时停止滴加,继续升温至10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持续反应约5小时,当分水器中无水时,反应结束。
将反应结束后四口烧瓶中的溶液冷却,然后过滤,得到滤液与滤渣。滤渣为阻聚剂铜粉,可回收利用。向所收集滤液中加入400ml饱和氯化钠溶液,搅拌2分钟后静置分层,放掉洗涤水,如此洗涤3次,然后向洗涤后的滤液中加入适量饱和碳酸钠溶液,调整pH值为6~7,静置分层,收集有机相至精馏塔中,然后向精馏塔中加入三亚乙基四胺及对羟基苯甲醚,二者的加入量与壬二醇的质量比均为0.3%,减压蒸馏回收苯,然后精馏提纯收集6.0KPa、110~130℃的馏分既得1,9-二醇二丙烯酸酯。经气相色谱检测含量达97%,收率为90%。
实施例2
在装有搅拌器、分水器等的四口烧瓶中依次加入1mol辛二醇、80ml苯、137ml丙烯酸,所加丙烯酸的规格可为工业级,无特殊要求,溶解完毕后加入阻聚剂铜粉0.3mol。开动搅拌器并控制其转速为300~400转/分钟,在加热的同时开始滴加浓硫酸,当浓硫酸的加入量达到14g时停止滴加,继续升温至8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持续反应约5小时,当分水器中无水时,反应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俪徕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俪徕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29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