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灯具体式热管散热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3499.9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9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岑继文;史志文;徐进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余炳和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灯具 体式 热管 散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散热技术领域,尤其一种大功率白光LED灯具的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大功率LED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最有效方式,具有低电压、低能耗、长寿命、高可靠性、易维护、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符合绿色照明工程节能与环保的要求,被认为必将成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LED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日趋成熟,LED作为道路照明光源的优势和潜力逐渐得到道路照明行业的肯定。但LED路灯目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散热问题。LED是冷光源,产生的热量不能靠辐射发出。而目前LED芯片的最终发光效率只有10%-20%,大部分电能转化成了热量,若不能及时排出将造成芯片温度升高。由于温度升高而产生的各种热效应会严重影响到LED器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已有的LED路灯散热技术大多采用平板式结构直接粘贴在散热基板背后,这样的方法简单实用,但实际上散热基板的面积通常并不足以保证灯具具有充分的散热效果。而且水平放置的散热翅片不利于自然对流的形成,同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有积尘失效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能长时间运行的稳定可靠的LED路灯散热系统,同时兼顾密封、效率、成本、工艺、造型等诸多因素。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LED灯具体式热管散热系统,包括有内部为中空腔体的灯体,所述灯体内腔的开口处设有密封玻璃板,在灯体内腔内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密封玻璃板和固定机构之间形成有存储散热介质的液体工质储腔,液体工质储腔内设有LED光学系统,该LED光学系统连接在所述固定机构表面上、并朝向密封玻璃板;所述灯体的一侧上还开有充液孔,所述充液孔与所述液体工质储腔连通。
体式重力热管LED散热系统是指担任散热介质的液体工质和作为散热器的灯体以及光源构成的重力热管,LED光学系统发出的热量使液体工质沸腾,气态工质在灯体顶部凝结释放热量,并由灯体将热量散发到外界,凝结的工质因为重力作用回流到灯体底部。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金属板和固定在灯体内腔上的固定金属片,所述金属板由固定金属片连接在密封玻璃板上,所述LED光学系统设置在金属板的表面上。
所述LED光学系统包括粘附于所述金属板表面上的LED光源和光学透镜,LED光源设置在光学透镜的光心上,所述LED光源和光学透镜浸泡在散热介质中。
所述散热介质为水或甲醇或丙烷。
所述灯体为金属板制成的半椭球形波纹式结构。
还包括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从灯体的一端端部插入,并与灯体密封连接,所述LED光学系统的电导线从设置于支撑臂上的导线孔引出。
所述密封玻璃板通过密封圈与灯体底部连接。
所述灯体内侧还刻有微槽道。灯体内侧还刻有微槽道等来强化膜状凝结的结构。微槽道上的液膜受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变薄,同时微槽道可以及时将传热表面上产生的凝结液体排走,从而使液膜层的热阻大大降低。
所述灯体表面竖直向上排布有散热翅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力求简洁有效的解决大功率LED等光源应用于照明的关键性散热难题,具体优点如下:
1、体式热管可制成任意大小,能够为灯具布置足够的散热面积;
2、体式热管的散热翅片可在竖直方向布置,不会出现积尘现象,雨水可以保证其清洁性;
3、竖直布置的散热翅片起到强化自然对流的散热效果;
4、体式热管通过流体对流传热具有使底板迅速均温的作用;
5、该热管属于重力热管无需过于复杂的吸液芯结构,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的俯视图;
图3为是本发明实施的仰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的左视图;
图5为图1的剖视图;
图6为微槽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臂,2-充液孔,3-灯体,4-密封玻璃板,5-底板,6-散热翅片,7-螺孔,8-导线孔,9-密封圈,10-液体工质储腔,11-金属板,12-固定金属片,13-光源,14-光学透镜,15-微槽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34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书立
- 下一篇:一种大功率灯具的呼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