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切筋装置的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4653.4 | 申请日: | 201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7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祥;罗云华;章青春;康金;吴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朗诚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F1/38 | 分类号: | B26F1/38;B26D5/16;G01N21/89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王德祥 |
地址: | 523945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电路 装置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电路切筋装置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的切筋工序是集成电路的生产过程中的其中一道工序,如图1所示的一种集成电路封装后未切筋之前的集成电路料片结构示意图,在没有进行切筋之前,集成电路的引脚之间还连有筋,必须把筋去掉后才能恢复每个引脚的独立性,所以集成电路的生产过程中就设有切筋这一道工序。切筋就是将把集成电路的引脚连在一起的金属切掉。目前,切筋工序都是由集成电路切筋系统来完成。
如图2,为现有的集成电路切筋装置结构示意图,切筋装置中采用油压液压缸31做冲切动力,使用交流马达驱动液压泵再传至液压阀通过油管传送液压至油压液压缸31,由液压阀控制给油管路,使油压液压缸31完成上下动作,油压液压缸31的缸轴连接精密切筋模具32,这样最后通过油压液压缸31完成冲切动作。并且通过气动传送料片,即是传送料片使用气缸加直线滚珠轴承完成,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气缸加直线滚珠轴承完成,按逻辑传送动作(传送桥往下,拨动抓手往右,传送桥往上,拨动抓手往左把料片传送到左边,完成传动动作),这种传送动作为独立性逻辑动作,每个动作必须单独完成,由传感器确认到位后,传到中央控制电脑,再按程序输出下个动作指令,然后执行下个动作,每个动作与动作之间都必须产生停顿,所以速度没法提升。在进料装置上设有入料抓手33,收料装置上设有收料抓手34。总之,这种现有的集成电路切筋系统存在如下缺点:速度慢,产能低(每分钟50次冲切);振动大,因由快速下降至模具死点而突然停止,产生惯性突变;液压油泄露会造成产品污染;产能低,因结构动作非连贯性,逻辑动作必须先完成一个动作后,再开始第二个动作;耗能大,液压装置因机械损耗大能量转移次数多。
由于在集成电路切筋工序之前已经进行了好几道工序,所以到了切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产品中混有其他型号的产品以及产品放置方向错误等问题。而集 成电路的切筋过程使用的是自动切筋机器,切筋速度快、效率高、产能大,但是,一但出现集成电路料片被放错方向或被混入其它不同型号的集成料片时将会造成切筋失败,从而破坏集成电路或损坏切筋机器,所以必须要保证进入切筋装置的集成电路料片放置的方向正确以及符合预先规定的规格,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误时误工。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的做法大多都是采用人工检查的方法,不仅如此,在集成电路的切筋过程中还要分配人手定时地对切筋后的产品进行抽检,检查切筋是否合格,如果出现问题必须及时更换切筋装置或对切筋机器进行相应的检修,否则会造成大规模的返工甚至产品报废。但是由人力进行抽检,速度慢,不能及时反映集成电路切筋后的情况,而且增加了企业的人力及财务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集成电路切筋装置的控制系统。
进一步目的是使该控制系统具有视觉检测控制功能,对待切筋料片进行视觉检测,确保待切筋料片方向和型号都是正确后才把待切筋料片送入切筋装置进行切筋,保护切筋模具,对切筋后的料片进行检测,及时反映切筋后料片的情况,减少切筋不良料片的出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成电路切筋装置的控制系统,其特征是:该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器,主控制器设有与进料装置相连接的控制输出端、与切筋装置的驱动机构相连接的控制输出端、与收料装置相连接的控制输出端;主控制器发出指令给进料装置,进料装置动作将料片送至切筋装置的入口;主控制器发出指令给切筋装置的驱动机构,切筋装置的驱动机构通过传动凸轮轴输出三组动力,一组动力由偏心轮机构输出冲切动力完成切筋模具对料片的电路接脚的连筋的冲切,一组动力由传送桥凸轮及顶杆完成放置有料片的传送桥的上下运动,一组动力由拨动抓手凸轮、滚珠螺杆机构及方向转换机构完成拨动抓手的左右运动;主控制器发出指令给收料装置,收料装置动作将切筋后的料片送至收料盒中。
所述切筋装置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飞轮相连接,飞轮安装在传动凸轮轴上,驱动电机的控制端与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朗诚模具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朗诚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46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转式轴承圈加工上料装置用夹持件
- 下一篇:竹盐食品茶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