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水稻三种移栽方式的秧板免耕旱育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5263.9 | 申请日: | 201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3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发明(设计)人: | 任万军;杨文钰;刘代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万军;杨文钰;刘代银 |
主分类号: | A01G9/00 | 分类号: | A01G9/00;A01G9/10;A01C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5014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水稻 移栽 方式 秧板免耕旱 育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新型高效旱育秧技术。
背景技术 我国水稻生产普遍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移栽过程中,目前主要有人工手插、抛秧和机械插秧三种方式,其中,抛秧又分为塑盘育秧抛栽和无盘旱育抛栽。不管哪种移栽方式,都涉及到育秧问题。与湿润育秧相比,旱育秧苗易控制苗高,根系发达,盘结较高,秧龄弹性大,栽后缓苗期短,更有利于高产,且省水、省秧田、省种、省投资,经济效益更高。但普通旱育秧均提倡对土壤进行精耕细整,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耕整成本,另一方面不利于机插秧和盘育抛秧的根系盘结,带来了其起秧和运秧困难等问题。我们通过长期研究,发明了适用于三种移栽方式的秧板免耕旱育秧方法,进一步降低了育秧投入、简化了操作环节、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机插和盘育抛秧秧苗盘根的技术问题,通过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1)秧床翻耕造成育秧成本的增加;(2)翻耕后做机插育秧秧板后,导致根系下扎多,秧苗分层严重,根系盘结不好,起秧、卷秧困难,栽插质量不高,产量降低;(3)翻耕塑盘育抛秧导致苗根穿出吸水孔,深扎入土壤,起秧时断根多,易扯散苗孔土团,导致带土量不稳定。用于水稻三种移栽方式的秧板免耕旱育秧方法的技术方案:(1)秧板制备:秧田免耕,按1.6米开厢作秧板,秧板宽1.2米,沟宽0.4米,沟深10厘米左右。将秧板表面2-3厘米土壤刮到厢沟内或集中堆放。刮平秧板。(2)秧板压实:用于机插和塑盘抛秧育秧时,用碾子将秧板压平压实,其他移栽方式不压实。(3)营养土制备:机插秧和塑盘抛秧,取制备秧板集中的表土过筛。底土按1∶100的比例拌入壮秧剂,并施入适量过磷酸钙以降低pH值(适宜pH值为5.5~7.0)。(4)秧板浇水和铺放底土:浇水至秧板10cm土层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塑盘抛秧则在秧板上紧帖地表铺放塑料软盘,向钵孔中填孔高约2/3的营养土。机插双膜育秧,在秧板上铺放孔距2cm×2cm、孔径0.1~0.2cm的有孔地膜。机插软盘育秧,横放两排软盘。在地膜和软盘上铺厚度为1.8~2.0cm的营养土。
(5)播种方法:手插或无盘抛秧用“旱育保姆”拌种后均匀撒播,用厢沟内细土盖种。塑盘抛秧和机插秧直接均匀撒播,以未加壮秧剂的营养土覆盖种子。(6)秧田管理和移栽方法:秧田采用少量多次水肥管理技术,移栽前将秧板浇透水后起秧移栽。有益效果:(1)与翻耕旱育秧相比,秧板免耕旱育秧每亩秧田可节约耕田成本40元,同时减少了机械耕作时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2)免耕旱育秧有效地保护了土壤结构,减少了水土流失;(3)秧板免耕育机插秧,根系下扎少,根系盘结好,秧苗整齐,起秧、卷秧和栽插质量高,可增加稻谷产量5%;(4)秧板免耕塑盘育秧根系盘结好,起秧时断根少,秧苗带土量稳定,抛栽后立苗率高,增产3%~5%。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秧床选择 在土质肥沃、排灌良好的稻区,直接在本田内预留秧田,手插秧或无盘抛秧的秧本比为1∶10~20,塑盘育抛秧为1∶30~40,机插秧为1∶80~100。对于冬水田稻区或肥力差的稻田,则选择靠近本田的蔬菜地作秧床。(二)秧板制备 秧田免耕,将秧床表面的枯枝落叶和作物残茬去除干净,然后按1.6米开厢作秧板,秧板宽1.2米,沟宽0.4米,沟深10厘米左右。1.用于手插或无盘抛秧时,直接将厢沟内的土壤挖松,同时将秧板表面3厘米土壤刮到厢沟内。按每亩秧床施尿素13公斤,过磷酸钙75~100公斤,腐熟人畜无渣清粪水20~30担。并用杀虫剂150~200克撒施厢面,防治地下害虫。2.用于塑盘抛秧或机插秧时,则将厢沟内的土壤和秧板表面2厘米的土壤统一堆放,用于制备营养土。然后,将秧板刮平,再将秧板用碾子压实。(三)营养土制备机插秧和塑盘抛秧,取制备秧板集制的土壤过筛,要求细土粒径不大于5mm。其中2~4mm粒径的土粒达60%以上。其中,底土按1∶100的比例拌入壮秧剂,若床土PH值偏高,可增施过磷酸钙以降低pH值(适宜pH值为5.5~7.0)。然后继续堆制并用农膜覆盖,集中堆闷,促使肥土充分熟化。盖种土不拌壮秧剂。(四)秧板浇水和铺放底土:向秧板浇水,浇水量为10cm土层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浇水后,塑盘抛秧则在秧板上紧帖地表铺放塑料软盘,然后向钵孔中填孔高约2/3的营养土。机插双膜育秧则将事先用样冲按孔距2cm×2cm,孔径0.1~0.2cm打好孔的地膜铺放在秧板上,再在地膜上整齐摆放两排内径58cm×28cm×2.5cm的木框或塑料拉接框定型。对于机插软盘育秧,则横排两排软盘,盘与盘的飞边重叠排放,盘底与床面紧贴,确保秧盘不变形,不翘边角。在地膜和软盘上铺厚度为1.8~2.0cm的营养土,铺好后,用木条刮平,厚度要均匀一致。(五)播种:稻种浸种12~24小时,用于手插或无盘抛秧则用“旱育保姆”包衣剂按1包拌1公斤稻谷拌种后均匀撒播,之后用走道(厢沟)内细土盖种。用于塑盘抛秧和机插秧的直接均匀撒播,以已备好的未加壮秧剂的营养土覆盖种子,盖种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六)秧田管理。1.用于手插或抛秧的秧田管理:出苗期保温保湿,保证出苗整齐,膜内温度不能超过35℃;秧苗立针现青后即开始揭膜,炼苗。膜内温度不能超过25℃。1叶1心时,大中苗用“多效唑”或“烯效唑”,兑水喷苗控长;二叶期膜内温度不超过25℃,通风炼苗,控制土壤湿度,促进根系生长,2叶1心时,防止“立枯病”和“青枯病”等苗期病害;三叶期控温控湿,适时揭膜换气,炼苗控高,追肥促蘖。当土壤干燥发白时,适度补水。视苗情2.8叶时追施“断奶肥”,用尿素15~20g/m2,氯化钾10g/m2,兑水3~5kg/m2喷施,施后补清水洗苗,防止肥害;四至八叶期。控制秧苗徒长,促进地下部根系与地上部分蘖的生长。土壤不发白,叶片不卷筒不浇水,反之在早晚适度补水。此期注意防治秧苗各种病虫害2~3次,施追肥2~3次。同时防治二化螟和稻瘟病。2.用于机插秧的秧田管理:播种到出苗前,一般不灌水,出苗到2叶前,膜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内,过高应通风降温,2叶期开始应看天气通风炼苗,并于3叶期左右彻底揭膜,重视早春的低温冷害和温度回升后的高温烧苗。勤浇水,前期均匀浇水,盘边可略重;后期主要浇盘边。重点防治立枯病发生和蔓延,秧苗立针至2叶期喷药1~2次防治。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做好稻蓟马、苗瘟等常发性病虫防治。手工拔除杂草和杂株,保证秧苗纯度。揭膜后1~2d,每公顷苗床用尿素75kg对水7500kg于傍晚浇施。移栽前3~4d,视秧苗长势施送嫁肥。每公顷苗床用尿素120~150kg,对水7500kg于傍晚浇施。秧苗叶色浓绿,叶片下披可免施。采用化控措施控制苗高。在1叶1心至2叶1心期用多效唑对成100~200mg/L的浓度喷施。(七)起秧移栽:用于手插时,移栽前将秧板浇适量水,以免扯断秧根,起秧时抖掉秧根上的泥土,用于栽插。用于无盘抛秧时则要浇透水,以保证起秧时单株形成带土泥球,便于抛栽和立苗。对于双膜育秧,则按宽28cm、长58cm的规格切块移栽。软盘育秧则可起盘后卷秧移栽。移栽时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做到随起随运随栽,保证不变形、不断裂、不伤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万军;杨文钰;刘代银,未经任万军;杨文钰;刘代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52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