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5478.0 | 申请日: | 201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2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郭肇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研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6 | 分类号: | B23Q3/06;B24B4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周春发;艾晶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芦竹乡***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夹具,旨在提供一种尤适用于微细切削刀具的加工、研磨时,将细切削刀具夹持、定位的夹具结构。
背景技术
按,微细切削乃一种为满足微小型精密部件的加工需求,而依循传统切削基础所发展的微加工技术,目前已见广泛应用于微型注塑模具、光学组件、集成电路等加工制造流程。至于,微细切削的基本原理主要在精密(超精密)切削机床上,利用微细切削刀具去除工件上的多余材料,使之成为在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等方面符合要求的微小型精密部件。
由此可知,微细切削技术的发展主要仰赖于微细切削刀具技术的支撑;原则上,适用于微细切削的刀具应必须至少具备:局部特征尺度微小、切削刃锋利、表面质量好、强度高、刚性好,以及耐磨性好等特性,且其对于自身的尺寸精度及准确度要求亦相对较高。
因此,在对微细切削刀具的本体进行加工、研磨过程中,尤须确实将其本体夹制、固定,以避免因为微细切削刀具的本体走位而影响其尺寸精度。又,为了维持微细切削刀具的加工产能,用以固定类似杆状被加工物的夹具,最好具有动作迅速、准确的优点。
传统连杆式的夹具虽然可以利用两个夹持部同时相对开、合而达到将被加工物快速固定的目的,但其机械式的连杆传动机构对于微细的夹持动作而言,相对较难掌控其夹持部的行程准确度,以及夹持的力道;尤其,传统连杆式夹具的两个夹持部以类似剪刀刀刃运动的方式相对靠合,容易在与被夹持物接触时,将被夹持物朝向夹持部开口的方向推挤,反而容易让微细的被夹持物走位,将严重影响被夹持物的定位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尤适用于微细切削刀具的加工、研磨时,将细切削刀具夹持、定位的夹具。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夹具在一基座上透过两组内部链带一体联结有两个可相对位移的活动钢件,该两个活动钢件之间并一体连接有一外部链带延伸至该基座的外侧,以供接受相关器械的推顶,整体夹具即可在外部链带的牵引的下,使该两个活动钢件与该基座相对位移,并且经由精密计算内部链带回绕、配置方式,以及内部链带各部位厚薄度差异的设计,使两个活动钢件以近乎平行的运动方式相对位移。
而能够以较为直接、精准的动作方式朝向被夹持物靠近,以避免被夹持物走位;甚至可以个别控制两个活动钢件的移动速度,由其中一个活动钢件首先到达被夹持物的定位处,再由另一活动钢件对被夹持物施予夹制力量,相对较容易掌控实际的定位效果,以及较能够维持定位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夹具使用配置参考图;
图2为本发明中夹体与活动钢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夹具结构平面图。
【图号说明】
10 夹具 11 基座
111 定位孔 112 螺丝孔
12 活动钢件 121 定位孔
122 螺孔 13 内部链带
14 外部链带 141 凹部
15 夹体 151 定位孔
152 螺孔 161 定位梢
162 螺丝 20 加工治具
30 气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夹具10一体设有一基座11、两个活动钢件12、两组内部链带13,以及一组外部链带14;其中:
该基座11,其可设有两个定位孔111及至少一螺丝孔112,利用定位孔111快速定位,以及利用螺丝将其锁固于加工治具20或相关加工设备的机台上。
该两个活动钢件12个别透过该两组内部链带13与该基座11的主体相联结,并可与该基座11相对位移;另有两块夹体15供分别安装在各活动钢件12的靠合处,各夹体15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孔151及至少一螺丝孔152,各活动钢件12则设有与该夹体15相对应的定位孔121及螺孔122,以供利用定位梢161及螺丝162将两块夹体15分别安装于各活动钢件12上。
该外部链带14连接于该两个活动钢件12之间,并相对延伸至该基座11外部供与接受如图所示的气压缸30或其它相关器械的推顶,并可在其与相关器械相接触的部位设有一凹部141,以增加接触连接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研精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创研精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54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