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签名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5810.3 | 申请日: | 2010-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7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陆舟;于华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飞天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00 | 分类号: | G06F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8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签名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安全领域,尤其涉及签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密钥装置能够很好的满足个人身份认证的需要,可通过计算 机的数据通讯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并且智能密钥装置在进行身份认证 时将与计算机相连,用户在计算机上输入PIN码,智能密钥装置会自 动校验该PIN码的正确性,当用户输入的PIN码正确时,表示用户的 个人身份合法。智能密钥装置内置有主控芯片,其中固化了智能密钥 装置的安全操作系统(COS),并且主控芯片内含RSA算法处理器和对 称算法处理器,能够在内部加密数据,也能够在内部产生RSA密钥对, 并利用RSA密钥对数据进行“签名”和“解签名”。
由于智能密钥装置具有高安全的特性,所以很多要求安全性较高 的领域都采用智能密钥装置进行身份认证,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性。例 如银行系统利用智能密钥装置认证柜员和用户的身份。
在使用上述智能密钥装置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 存在如下问题:用户在一次通过PIN码验证后,后续过程中利用智能 密钥装置进行签名等操作时不需要再次进行PIN码验证,但是用户在 一次通过PIN码验证后,计算机可能被黑客或者其他人控制,真正在 操作计算机的并不是用户本人,此时同样能够进行签名等操作,但已 经不能保证用户的真实身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签名方法及装置,确保每次进行签名操 作时都需要先进行P I N验证,保证用户的真实身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签名方法,包括:
智能密钥设备与主机建立连接,并等待接收所述主机下发的指令;
所述智能密钥设备接收到创建安全环境指令后,清空缓存,设置 签名算法,并指定签名所使用的密钥ID;
所述智能密钥设备接收到数据传输指令后,缓存接收到的数据;
所述智能密钥设备将当前安全状态设置为不可用状态;
所述智能密钥设备接收到验证PIN码指令后,对接收到的PIN码 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成功,则将当前安全状态设为可用状态;如果验 证失败,则将当前安全状态设为不可用状态;
所述智能密钥设备接收到关键操作指令后,检查当前的安全状态, 如果当前安全状态是可用状态,向所述主机返回操作结果,并清空缓 存;如果当前安全状态是不可用状态,则向所述主机返回安全状态不 满足的状态码。
一种签名装置,包括:
连接单元,用于将智能密钥设备与主机建立连接;
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连接单元将所述智能密钥设备与所述主机 建立连接后,等待接收所述主机下发的指令;
第一执行单元,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创建安全环境指令后, 清空缓存,设置签名算法,并指定签名所使用的密钥ID;
第二执行单元,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数据传输指令后,缓 存接收到的数据;
第三执行单元,用于将所述智能密钥设备的当前安全状态设置为 不可用状态;
验证单元,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验证PIN码指令后,对接 收到的PIN码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成功,则将所述智能密钥设备的当 前安全状态设为可用状态;如果验证失败,则将所述智能密钥设备的 当前安全状态设为不可用状态;
检查单元,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关键操作指令后,检查所 述智能密钥设备的当前的安全状态;
返回单元,用于当所述检查单元的检查结果为当前安全状态是可 用状态时,向所述主机返回操作结果;当所述检查单元的检查结果为 当前安全状态是不可用状态时,向所述主机返回安全状态不满足的状 态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签名方法及装置,在执行普通的操作指令后 需要将状态机设置为不可用状态,而在需要返回签名结果时如果遇到 状态机位不可用状态则不能返回签名结果。为了能够返回签名结果需 要使得PIN验证成功才能将状态机的状态修改为可用状态,此时才能 够正确返回签名结果。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之后可以使得在返回签名结 果之前必须进行PIN验证,保证了用户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飞天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飞天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58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