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门帘式智能安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6300.8 | 申请日: | 201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7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朱昌平;单鸣雷;高远;顾慧;邓靖璇;王智;陈国超;蒋红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主分类号: | G08B13/24 | 分类号: | G08B13/24;G06K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30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门帘 智能 安全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门帘式安全检测装置,应用于图书馆、卖场等进出口处的防盗检测。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和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RFID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在安全检测领域,RFID技术与常用的条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数据量大、环境适应性强、效率高、读写距离远、可更改、不受污染和磨损影响的优点。条码识别技术在实际使用时,需要配合相对应的磁性物质进行识别检测,而RFID技术本身就可提供用以安全检测的信息。
现有的RFID安全检测装置的缺陷是:阅读器的阅读距离短,存在阅读盲区。由于增加阅读器功率会增加辐射量,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当人经过门警时若信号功率不足就较难扑捉到较远部分的信息,若信号功率过大又存在能量的浪费和射频污染,因此,RFID安全检测装置存在的阅读盲区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能耗低且无阅读盲区的门帘式智能安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检测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门帘、识别标签、阅读器与上位机互连,上位机的输出连接报警系统,多个天线镶于门帘中,天线的射频端接口通过同轴电缆连接天线轮转控制单元,天线轮转控制单元与阅读器的射频端接口互连。
本发明检测方法的技术方案是:阅读器向天线发射电磁波,并接受靠近门帘通道处的识别标签上传来的信息;天线轮转控制单元激活识别标签,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递给阅读器,阅读器判断有无识别标签在天线的辐射范围内,若判断具有识别标签的信息,则读取其信息,若判断没有识别标签的信息则判断是否所有的天线都已轮流检测过;当读取识别标签的信息后,阅读器将识别标签的信息处理后发送至上位机,上位机确认此识别标签是否合法,若合法则允许通过,并继续判断是否所有的天线都已轮流检测过;若识别标签不合法,则通过报警系统报警;最后判断所有的天线都已轮流检测过后结束检测;若有天线未检测,则重新开始识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目前的RFID安全检测装置由于检测距离要求超过50厘米,所以,阅读器的发射功率一般超过500毫瓦,甚至超过1000毫瓦,而本发明由阅读器端口接出的一个或多个天线分别镶嵌在门帘当中,有效减小了人与天线间的距离,可在低于200毫瓦的信号功率下也能采集到所需信息,在节能环保的条件下满足了准确采样的需求。
2、本发明通过镶嵌在软质门帘中的天线的轮转工作来读取一定范围内的电子标签信息,有效避免了阅读盲区。
3、本发明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低能耗,检测时无需人工监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天线轮转控制单元3的结构图。
图3是图1中阅读器4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中:1.天线;2.门帘;3.天线轮转控制单元;4.阅读器;5.上位机;6.报警系统;7.同轴电缆;8.识别标签;31.可控开关阵列;32.控制器芯片;33.上行通信接口;41.下行通信接口;42.阅读器芯片;43.主控制器芯片;44.上行通信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将多个天线1镶在软质的门帘2中,天线1的射频端接口通过同轴电缆7连接天线轮转控制单元3,天线轮转控制单元3与阅读器4的射频端接口互连,阅读器4与上位机5互连,上位机5的输出连接报警系统6。天线1的射频端接口和阅读器4的射频端接口均有同轴电缆连接头,可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
如图2所示,天线轮转控制单元3包括可控开关阵列31、控制器芯片32和上行通信接口33依次串接,其中,可控开关阵列31分别与同轴电缆7和阅读器4的阅读器芯片42进行电气连接;上行通信接口33连接阅读器4的下行通信接口41。控制器芯片32通过上行通信接口33接收来自下行通信接口41的命令信息,解析命令信息后,通过可控开关阵列31选通一路天线1的信号送至阅读器4中的阅读器芯片4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未经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63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