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控单体泵与电控喷油器双阀燃油喷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7323.0 | 申请日: | 2010-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6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范立云;田丙奇;马修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51/06 | 分类号: | F02M51/06;F02M4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体 喷油器 燃油 喷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油喷射装置,特别是涉及满足大中型柴油机全工况喷射要 求的燃油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柴油机装配 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一般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包括电控单体泵、高压油管和 喷油器,利用电控器件的快速响应,实现对柴油机喷油量和喷油规律快速、精确 的控制,以达到提高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和降低有害排放的目的。
当前,应用于大中型柴油机的电控喷油系统,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对燃 油喷射的控制,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一、除共轨 燃油喷射系统外,柴油机喷油系统燃油喷射压力的建立与柴油机的转速密切相 关。当柴油机在高转速时,燃油喷射压力较高,能够满足燃油喷射和燃烧的要求, 但是在低转速下,燃油喷射压力较低,雾化质量差,会造成燃烧过程恶化,以至 于柴油机经济性较差,有害排放也较严重。二、对燃油喷射的控制能力不足,难 以实现对喷油压力和喷油规律的灵活控制,满足不了柴油机在各种工况下的要 求。三、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难以克服压力波动对柴油机燃油喷射特性和各缸喷 射一致性和重复性的影响。四、当前的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可以解决对喷油压 力、喷射规律的灵活控制,也可以抑制压力波动对燃油喷射特性的影响,但是高 压共轨喷油系统的成本较高,可靠性低,性价比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对柴油机喷油量和喷油规律快速、精确的控制,以 达到提高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和降低有害排放的目的的电控单体泵与电控喷油 器双阀燃油喷射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包括电控单体泵1、高压油管37和蓄 压式电控喷油器41;电控喷油器41上设置蓄压器39和电磁阀43,蓄压器39的 进口通过高压油管37与电控单体泵1相连,蓄压器39的出口与电控喷油器41 的进油孔66相连,电磁阀43安装在电控喷油器41的节流阀56上面,并与其相 连。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通过对单体泵电磁阀和蓄压式电控喷油器电磁阀的配合 控制,能够排除柴油机转速对燃油喷射压力的影响,抑制喷油过程中压力波动对 燃油喷射的影响,抑制各缸喷油器喷射过程的相互干扰,灵活地控制燃油喷射前 的蓄压压力和喷油针阀的开启压力,从而实现对燃油喷射压力和喷射规律的灵活 控制,满足柴油机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时对燃油喷射的要求,提高柴油机经济性、 动力性并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单体泵上部电磁阀部分及油路的结构示 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单体泵下部滚轮挺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电控喷油器的蓄压器及电磁阀控制部分结构示 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电控喷油器的蓄压器及电磁阀控制部分结构示 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电控喷油器的喷嘴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电控喷油器的限位孔板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电控喷油器的喷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73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