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炉用线盘及绕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7348.0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7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谢周斌;李宝津;王慧峰;郑树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圣达威电工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6 | 分类号: | F24C7/06;F24C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廉红果 |
地址: | 3341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炉 用线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炉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电磁炉用线盘及绕线方法。
背景技术
电磁炉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使铁质锅具底部产生涡流,从而产生大量的热能直接使锅体迅速发热。作为一种新兴的厨房小家电,以其无明火,热效率高等优点,很快得到普及。在家电下乡中明确电磁炉热效率要达到三级(含三级)以上。其加热装置为线圈盘,线圈盘的作用是将高频电流转换为磁能,产生磁力线,磁力线经过锅底,使锅底产生涡流,从而产生大量的热能。现有的线圈盘是由线圈、支架、磁条构成,其中,线圈是由多根漆包铜线绕制而成,其绕制方式为螺旋密绕或螺旋疏绕,这种绕制方式,存在外径大,损耗高,热效率低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炉用线盘,其可克服上述缺陷,热效率高、电流损耗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炉用线盘的绕线方法,其能使电流损耗降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磁炉用线盘,由线圈、支架及磁条组成,其中:上述的支架由外框、磁条槽及中心圆组成,上述的磁条槽两端分别与中心圆和外框相连,上述的磁条嵌入磁条槽内;上述的线圈为上下两层缠绕设置在上述的支架上。
上述的磁条槽为至少两个。
上述的磁条槽,优选地,其中一个的背面设置有交叉过线位,其它磁条槽的背面设置有卡线槽。优选地,该卡线槽为同心圆,以确保线圈以同心圆的方式定型作用。
优选地,上述的交叉过线位两侧设置有线位柱。
优选地,上述的线圈为铝漆包线。
优选地,上述的线圈以同心圆双层疏绕的方式在支架上定型。且是先绕下层,下层是由外向圆心处绕,上层是由圆心往外绕。
优选地,上述的线圈的直径设置为135mm-170mm。
上述的电磁炉用线盘的绕线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先绕第一层线圈,从外向内的绕线方式缠绕;
(2)绕第二层线圈,由内往外的绕线方式完成绕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使用时,先绕第一层,即下层,将线圈从外向内的绕线方式进行缠绕,一直绕到中心圆处,然后通过交叉过线位交叉过线,开始缠绕第二层,即上层,该第二层由内往外的绕线方式完成绕线,即是由中心圆处开始,向外缠绕。卡线槽及线位柱的设置,使同向缠绕双层漆包线得以实现,避免了卡线现象和圈与圈之间短路现象的发生,缩小了线圈的直径,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同心圆过线难题,也解决了线圈散热难的问题,降低了电流的损耗,提高了热效率,比普通缠绕方式的线圈盘的盘径降低了30%,Q值(产品品质因素)平均提高了15%,电流损耗降低了15%,延长了线盘的使用寿命。另外,线圈采用铝漆包线,在保证同样的能效标准的前提下,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未缠绕漆包线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线圈-1;支架-2;外框-21;磁条槽-22;中心圆-23;交叉过线位-221;卡线槽-222;线位柱-22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发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 明的精神,而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请参考图1所示,一种电磁炉用线盘,由线圈1、支架2及磁条组成,其中:
线圈1为铝漆包线。其可以降低成本。另外,该线圈1的直径设置为135mm-170mm。线圈1以同心圆双层疏绕的方式在支架2上定型。
配合图2所示,支架2由外框21、磁条槽22及中心圆23组成,上述的磁条槽22两端分别与中心圆23和外框21相连,上述的磁条嵌入磁条槽22内;上述的线圈为上下两层缠绕设置在上述的支架上。
磁条槽22为五个。其中一个背面设置有交叉过线位221,其它磁条槽的背面设置有卡线槽222。实施时,该卡线槽222为同心圆,以确保线圈1以同心圆的方式定型作用。
交叉过线位221两侧设置有线位柱223。该线位柱223可保证线圈1的顺利缠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圣达威电工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圣达威电工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73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