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打窝底钓钩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7990.9 | 申请日: | 201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9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翼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翼飞 |
主分类号: | A01K83/00 | 分类号: | A01K83/00;A01K83/06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6 | 代理人: | 朱永忠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窝底 钓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打窝底钓钩组。
背景技术
手杆垂钓,先打窝再垂钓的鱼获量是不打窝垂钓的五倍以上,大鱼的钓获量更是后者的数十倍。现有手杆垂钓用组钩有三种:第一种是“广式”平行双钩;第二种是“台式”钓法高低双钩;第三种是锚式打窝组钩。当采用前两种组钩垂钓时,因饵钩目标小,不能吸引鱼群向钓点集中,经过钓点的鱼也不一定能发现饵钩,因而要采用手抛饵料打窝以吸引鱼群。但手抛打窝存在三大缺陋:一是声响太大,对大多数鱼类有惊吓作用且对邻近钓友的垂钓产生干扰,因此,比赛规则规定正式比赛时段禁止抛料打窝;二是手抛饵打窝的准确度太低,大多数窝料都抛在钓点以外,造成鱼群寻饵范围大,无法集中到钓点,使打窝引鱼的效率大打折扣;三是手抛饵打窝前需将饵料加水集成团,用不完时容易变质,造成浪费。采用第三种组钩垂钓虽可克服前两种组钩的缺陷,但因其会在钓手提杆时大量钩伤钓点里不吸饵的鱼,所以遭到绝大多数人工养殖水域和钓鱼比赛规则的禁用,使之不能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手杆底钓的既可打窝引鱼又可垂钓的打窝底钓钩组,打窝时准确度极高,不会惊吓鱼类,可以规避钓鱼比赛禁用条例而且不会造成窝饵浪费。
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打窝底钓钩组,所述打窝底钓钩组由打窝器、脑线和鱼钩组成;所述打窝器由一组挂饵线、一组骨架线和椭圆环组成,挂饵线和骨架线均采用L形尼龙丝,并设有垂直短段和外延长段,将挂饵线和骨架线的垂直短段集束捆扎粘结固定成钩组钩柄,所述钩柄顶部固装有椭圆环,将挂饵线和骨架线的外延长段调整至相对均匀的环形分布,成为打窝器;通过脑线在所述骨架线的外延长段末端固装有鱼钩,成为打窝底钓钩组。
所述一组挂饵线的数量为4-18根,所述挂饵线采用直径为Φ0.2-3mm的尼龙丝,挂饵线的垂直短段长度为10-50mm,挂饵线的外延长段长度为20-85mm。
所述一组骨架线的数量为2-6根,所述骨架线采用直径为Φ0.6-3.5mm的尼龙丝。
在同一个打窝底钓钩组中,挂饵线直径稍小于骨架线直径,挂饵线的垂直短段与骨架线的垂直短段长度相等,骨架线的外延长段长度比挂饵线的外延长段长度长10-30mm。
所述打窝器的钩柄与各挂饵线和骨架线的外延长段之间夹角为70°-120°角度范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本发明的打窝底钓钩组由于设有打窝器,该打窝器由4-18根挂饵线环形水平均匀布排,在这组挂饵线中间还分布有2-6根骨架线,在垂钓时,采用广式蘸粉法反复多次将干面粉和水蘸在该环形挂饵线组上,形成松散的面粉团,将打窝底钓钩组抛到钓点后立即用力提动鱼杆,则组钩上的面粉就会在水中散开形成大面积的白色雾区,而组钩不必移动,鱼类可视目标比双钩组钩大数百倍,引鱼效果显著。同时,本打窝底钓钩组打窝时准确度很高,又不会惊吓鱼类;既可以规避钓鱼比赛规则中的禁用条款,又不会造成窝饵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打窝底钓钩组结构示意图,图中打窝器未蘸面粉团。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参见图1所示,一种打窝底钓钩组由打窝器、脑线2和鱼钩3组成,所述打窝器由一组挂饵线5、一种骨架线6和椭圆环1组成,挂饵线5和骨架线4和6均采用L形钓用尼龙丝,所述挂饵线5和骨架线4和6均设有垂直短段和外延长段,将挂饵线5和骨架线4和6的垂直短段集束捆扎粘结固定成钓组钩柄7,在钩柄7顶部固装有椭圆环1,将挂饵线5和骨架线4和6的外延长段调整至相对均匀的环形分布,成为打窝器,在骨架线4和6的外延长段末端通过脑线2固装有鱼钩3,成为打窝底钓钩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翼飞,未经张翼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79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适冷微生物及其在植物抗逆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