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相长定子初级永磁直线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9957.X | 申请日: | 2010-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3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程明;曹瑞武;花为;赵文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41/02 | 分类号: | H02K41/02;H02K1/14;H02K1/26;H02K1/2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相 定子 初级 永磁 直线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结构简单、坚固、具有较强输出推力和较高功率密度以及较小推 力波动的长定子初级永磁直线电机,涉及电机制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机是传动系统的主要部件,合理的选择电机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 效率。在直线应用场合,传统的旋转电机都需要一定的机械传动部件将旋转运动转 换为直线运动。这样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系统体积庞大,重量增加,噪声高, 维护成本增加,而在轨道交通应用中,速度过高会出现轮轨滑动等问题。因此,采 用直线电机代替旋转电机这一技术手段,可以克服旋转电机在此应用场合中的上述 缺点,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我国是稀土永磁大国,随着电力电子和磁性材料的发展,永磁无刷电机得到迅 速的发展。此类电机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等优点。其相应的直线结构也被广 泛研究。传统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兼有永磁电机和直线电机的双重优点。与直线感 应电机相比,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力能指标高、体积小、重量轻,且具有发电制动 功能。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在长定子应用中,传统的永磁电机的永磁体和 电枢绕组分别安装在初级和次级,由于永磁体和电枢的成本都较高,在此应用场合 无疑导致系统成本增加。目前,国际上研究比较热点的单极性磁链的双凸极永磁电 机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其永磁体和电枢绕组均放置在定子上。其直线结构电机可 以将永磁体和绕组均置于电机的初级,而长定子侧的次级仅由导磁性材料组成,因 此在长定子应用场合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但是,传统的结构形式致使电机磁路和绕 组的不对称,导致反电势不是对称的梯形波或方波,并因此造成电机的推力波动较 大。本专利的目的就是针对该类直线电机磁路和绕组不对称的缺点,提出一种新型 结构的初级永磁直线电机。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长定子初级永磁直线电机,电机结构简 单、坚固,磁路和绕组对称。无需斜齿或斜槽的情况下,任一相的空载反电动势为 对称的梯形波,电机具有较强的推力输出能力和较大的功率密度,特别适合于长定 子结构直线电机应用场合,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工厂运输传动设备、高层 楼房电梯等直线驱动场合。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的多相初级永磁直线电机包括定子和动 子,定子为齿槽式铁心构成的平板或圆筒结构。定子和动子都为双凸极结构,动子 由永磁体、集中绕组和铁心组成;其中,任一相的集中绕组线圈均位于动子铁心槽 中,且属于同相的集中绕组线圈按一定方式串联连接,其特征说明如下。
该电机包括定子,气隙和动子;动子包括永磁体、集中绕组、附加齿,定子和 动子都为双凸极单边或双边平板结构,任何相的每个集中绕组线圈均位于动子铁心 槽中;相邻永磁体组成串联磁路:永磁体的块数为NPM=2k×m+2,k为正整数, 电机相数为m≥3,其中在动子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一块永磁体为电机的附加永磁 体;动子套有绕组的齿数为Nmt=(NPM-2)(m+1),动子相邻齿的中心距离为τp, 定子相邻齿的中心距离为τs,则τp/τs=m/(m±0.5j),j为奇数,m与j无除1以 外的公约数且m-0.5j>0;非附加的每块永磁体下对应的齿数为m+1,其中第一 个齿和第m+1齿上的集中绕组属于同一相,其余齿上的绕组依次属于其他相;电机 相邻永磁体的磁性相反,组成串联磁路结构,电机两端具有附加齿和附加永磁体, 附加每块永磁体的齿数范围在[(m+1)/2~(m+1)]之间,此电机可以为电动机也可以 为发电机。
所述定子为圆柱结构,动子为圆筒结构,永磁体为圆环型筒状永磁材料或N块 瓦片永磁材料,组成圆筒型结构形式的直线电机;采用径向充磁,其定子槽和动子 槽被非导磁材料填充,非导磁材料动子和转子接触面为光滑无槽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99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