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抗炎和抗病毒作用的药物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20473.7 申请日: 2010-03-09
公开(公告)号: CN101766725A 公开(公告)日: 2010-07-07
发明(设计)人: 陈燕;刘云华;刘玉红;黄志芳;刘倩伶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主分类号: A61K36/78 分类号: A61K36/78;A61P31/04;A61P31/12;A61K125/00
代理公司: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代理人: 濮家蔚
地址: 610041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具有 抗病毒 作用 药物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抗炎和抗病毒作用的药物,特别是以天然植物提取物成分为有效成分的药物。

背景技术

鱼腥草早已被收入《中国药典》的一种常用中药,记载为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商品鱼腥草药材为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目前,以鱼腥草为原料的上市药品主要是其复方药物制剂,如复方鱼腥草片等,以干品入药。作为新鲜鱼腥草(鲜品)仅应用于鱼腥草注射液,如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7册收载的鱼腥草注射液,为鲜鱼腥草经水蒸气蒸馏加工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另有文献报道:制备鱼腥草注射液以鲜品为佳,花期挥发油含量最高,宜在花期采收,特别是以每年6月花期含量最高。公开号CN1814011A的中国专利文献报道了一种以鱼腥草挥发油为活性成分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研究结果表明,鱼腥草地下茎、地上茎和叶等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油含量不同,其中地下茎中的挥发油含量最高,而且在5~8月期间内于不同时间采收的全草提取所得的挥发油含量的差异,也与不同时间所采收全草中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不同比例相一致。申请号200410022776.X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鱼腥草油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说的鱼腥草为干或新鲜的鱼腥草。申请号200610020420.1的中国专利也公开了“具有抗外感高热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是以新鲜鱼腥草或干鱼腥草提取的挥发油和柴胡挥发油作为有效药用成分。

因此,目前中医临床上和/或以鱼腥草为有效成分的药物,其鱼腥草均使用的是干品,即鱼腥草的干燥地上部分;注射液等形式以鱼腥草挥发油为有效成分的药物,也是取自鱼腥草的新鲜全草,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主要是地上部分)。而现有文献中对以鱼腥草挥发油作为有效药用成分研究的报道,也仅限于其全草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油含量,更没有使用鱼腥草地下部分(根茎)作为药用部位是否具有特别意义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通过对鱼腥草及其所含挥发油的深入研究,意外发现由新鲜鱼腥草地下根茎部分提取得到的挥发油,不仅比地上部分的茎、叶的含量高,而且其抗炎和抗病毒作用也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茎、叶的挥发油,具有特别的药用意义和价值。

基于此,本发明所说的具有抗炎和抗病毒作用的药物,是以新鲜鱼腥草地下部分根茎的挥发油为有效药用成分,与药物中可以接受的辅助添加成分共同组成。所说的药物可以为口含片、滴鼻、喷雾或气雾剂等形式的药物制剂。其中所说喷雾剂或气雾剂药物中新鲜鱼腥草根茎挥发油与辅助添加成分间的质量比例通常可为1∶(10~100);所说以口腔咽喉部喷雾或吸入给药时的给药剂量,以挥发油计为每次2.5~40mg为佳。

本发明上述鱼腥草地下部分的根茎可以通过目前已有报道和/或使用的各种常规方法提取得到相应的挥发油,如常用的水蒸汽蒸馏方式、超临界CO2提取等方式。提取得到的挥发油与药物中可以接受的相应辅助添加成分,如甘油、乙醇、大豆油、乳化剂、防腐剂、调味剂等附加剂,即可制备成所说可供咽喉部、鼻腔黏膜喷雾或呼吸道吸入的喷雾剂、气雾剂或滴鼻剂等。此外,还可以与崩解剂、赋形剂、润滑剂、粘合剂、填充剂等,共同制备成可供使用的含片、滴丸、口崩片等制剂形式的药物。

由于鱼腥草地下部分根茎挥发油的抗炎和抗病毒作用显著高于地上部分的茎、叶或全草挥发油,因此以鱼腥草地下部分根茎的挥发油作为有效药用成分,其在药物中的含量可以显著低于目前以其地上部分或全草的挥发油含量(具有同等疗效时),或疗效显著高于地上部分或全草的挥发油(具有相同挥发油含量时)。

以下通过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再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未经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04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