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以及具有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1795.3 | 申请日: | 201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4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松木史朗;桥本和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1J1/4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小军;冯志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以及 具有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一背光源以及一可检知环境光且依该环境光的强 度输出光电流的光感测器的显示装置,以及具有此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尤其是常常在屋外使用的移动设备,如车用导航装置与移动 电话等,其所使用的显示装置一般均具有根据环境光亮度调整显示辉度的辉 度调整功能。例如,在PCT日本发明专利第2001-522058号公报(专利文献 1)中揭示一显示系统,其包括一利用环境光感测器检测环境光,并据以改变 显示辉度的亮度控制器。利用此种功能,可在日间的野外等明亮的场所增加 显示辉度,而在夜间或屋内等较暗的场所减少显示辉度。
然而,在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光感测器受到背光源的影响,有无法正确 检测环境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具有此显示装 置的电子设备,可更准确地检测环境光。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为一种具有一背光源以及一可检知环 境光且依该环境光的强度输出光电流的光感测器的显示装置,其包括一光遮 蔽部,设于该光感测器下方,用以遮蔽来自该背光源的光;以及一伪光感测 器,设于该光遮蔽部上,且位于该光感测器周围。其中该伪光感测器和该光 感测器具有相同的材质,且在制造过程中,可与该光感测器在同一程序中形 成。
如此在光感测器周围设置伪光感测器,则可抑制来自显示装置内部背光 源的光的散射,因而可提供可更准确地检测环境光的显示装置以及具有此显 示装置的电子设备。此外,因该伪光感测器和该光感测器具有相同的材质, 因此不需要为了设置一种用以抑制来自显示装置内部背光源的光散射的材 料而追加特殊的工艺,即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该伪光感测器为非晶硅二极管或 LTPS(低温多晶硅)光二极管。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为一使用背光源的穿透式或半穿 透式液晶显示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用于一具有环境光检测功能的电子 设备,如笔记本电脑(PC)、移动电话、便携式个人数字助理(PDA)、汽车导 航装置、或便携式游戏机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具有该 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可更准确地检测环境光。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实例。
图2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构成。
图3A-图3C图示根据现有显示装置中所使用光感测器的配置与构成。
图4A-图4C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所使用光感测器的 配置与构成。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显示装置
20 背光源
22 LCD面板
24 背光控制部
30 光感测器
34 电压供应部
42 遮光板(光遮蔽部)
50 伪光感测器
100 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图1为具有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实例。
图1所显示的电子设备100虽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但例如移动电话、便 携式个人数字助理(PDA)、汽车导航装置、或便携式游戏机等其它电子设备 也可使用。电子设备100具有显示装置10,其包括可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
图2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构成。
图2的显示装置10例如为穿透式或半穿透式液晶显示器,包括背光源 20、液晶显示(LCD)面板22、以及背光控制部24。背光源20设置在具有矩 阵式排列的液晶像素的液晶显示面板22的背面,用以照射各像素。液晶显 示面板22利用电压改变液晶分子的配向,使来自背光源20的光透过或遮断, 因而可显示图像。背光控制部24控制背光源20的动作,例如可对背光源所 进行的光照射进行开关,以及对背光源所照射的光强度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17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