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超低介电常数材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1881.4 | 申请日: | 2010-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9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付爽;丁士进;张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3/532 | 分类号: | H01L23/532;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介电常数 材料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低介电常数多孔材料薄膜及其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具有高速度、高器件密度、低功耗以及低成本的芯片越来 越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主要产品。此时,芯片中的导线密度不断增加,导线宽度 和间距不断减小,互联中的电阻(R)和电容(C)所产生的寄生效应越来越明显。用低介电常 数薄膜代替传统的SiO2(k~4.0)不仅可以降低RC延时,同时还可以降低功耗和信号串扰。 目前,降低材料k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降低材料的密度,二是减少材料中极性基团 数目或选择非极性的材料。对集成电路互连介质来说,不仅要求k值低,还要求有较好的 综合性能,如热稳定性、疏水性、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与现有工艺的兼容性等。
传统CVD方法制备的低介电常数材料如SiOF(k=3~3.5),SiCOH(k<3)仍然不能满足将 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对更低k值的要求(k<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采用凝胶-溶胶 工艺和旋涂成膜技术制备出了有序多孔的超低介电常数材料薄膜,由于多孔和非极性有机 成分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材料的k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热稳定性高的超低介电常数多 孔材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制备超低介电常数多孔材料薄膜的方法,是采用溶胶-凝胶法,将前驱体、 成孔剂、催化剂和溶剂混合配置成溶液,然后采用旋涂技术,制备多孔低介电常数薄膜。 所形成的薄膜含有有序纳米孔,表面均匀、疏水、孔分布有序,热稳定性高达500℃,介 电常数为1.9~2.0,在1MV/cm时漏电流密度为10-8~10-9A/cm2。
低介电常数多孔薄膜制备步骤如下:
1.将A和B组成的混合前躯体、成孔剂、催化剂、溶剂混合,在40-80℃搅拌0.5~10 小时,得到透明成膜液。其中A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CH3Si(OEt)3),B为1,2-二(三乙氧 基硅基)乙烷((EtO)3Si-CH2-CH2-Si(OEt)3)。成孔剂采用P123,催化剂采用HCl上述成膜 液中主要组分的摩尔百分数分别为:
前躯体A:9.10×10-3~18.61%,
前躯体B:5.25×10-3~27.94%,
成孔剂P123:0.10×10-3~28.25%,
催化剂HCl:1.80×10-3~0.71%。
H2O:50.93~99.90%。
溶剂为乙醇,成膜液浓度为20~40wt%。
2.在16~40℃下,将上述成膜液旋涂成厚为200-400nm的薄膜,旋涂速率分阶段变化 为:以500-1000rpm的转速旋转10-12秒,再加速至2000-3000rpm的状态下旋转20-25秒。 薄膜静置10-60分钟,然后移入40-80℃烘箱陈化10~80小时。
3.将陈化后的薄膜在250-500℃的氮气气氛中退火1~10小时。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薄膜材料具有有序多孔结构,并且薄膜表面均匀,粗糙度低。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制备的薄膜具有超低介电常数,良好的漏电性能和热稳定性。当热 处理温度高达500℃时,薄膜中孔的有序性仍未受破坏,k值仍然保持很低。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工艺,过程简单,易操作,可控性好。通过改变成膜液组成、后处 理温度、旋涂速率等参数可以有效控制薄膜中孔的结构、薄膜的厚度,以及电学和力学等 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具体实例中样品I的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照片。图1(b)是本发 明具体实例中样品II的表面AFM照片。
图2是本发明薄膜材料的X射线衍射(XRD)图,曲线a对应于实施例1中样品I经 过400℃退火后的薄膜,曲线b对应于实施例1中样品II经过500℃退火的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18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