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脑键盘按键及采用该按键的电脑键盘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3081.6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3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明 |
主分类号: | H01H13/705 | 分类号: | H01H13/705;G06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脑 键盘 按键 采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脑键盘按键及采用该按键的电脑键盘。
背景技术
如今,计算机(即电脑)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信息处理场合,键盘是计算机设备中最为重要的输入设备。按键电脑键盘的基本构成单元,通过按压键盘上的按键,可以向计算机主机中输入各种指令和数据信息。现有技术的按键结构一般采用按键主体、基座、弹性件和薄膜电路板几部分组成,按键主体中包括键帽和键柱,键柱安装在基座上的安装孔中内,弹性件位于基座下方并连接于基座与薄膜电路板之间,从而构成一个基本按键单元。在操作键盘时,通过按压键帽使弹性件产生弹性变形,从而接触到其下方的薄膜电路板上的触点而形成通路,产生输入信号。由于按键受到敲击时会作相对的上、下运动,因此,键柱与基座上的安装孔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间隙;由于每次敲击键盘时施力点并不固定,导致按键会随施力点的不同而摇晃,甚至会发生卡键的现象。而且,现有的按键结构中,键帽一般采用塑料制成,其硬度比较大,敲击键盘时手感不好,尤其在需要长时间操作键盘时,容易使手指产生疲劳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脑键盘按键,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弹性件和薄膜电路板,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薄膜电路板之上,所述按键还包括按键主体和底座,所述底座装配于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底座包括一底座本体,在所述底座本体顶面具有一凸台,所述按键主体固定在所述凸台上。
进一步的,本发明提供的电脑键盘按键,还包括一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包括一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底面的边沿具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固定框架中央具有一通孔,所述按键主体的高度高于所述固定框架的高度,所述按键主体从所述通孔中露出;所述固定框架与所述底座具有相配合的形状,所述第一卡槽卡在所述底座本体上;所述第二卡槽卡在所述按键主体上。
进一步的,本发明提供的电脑键盘按键,所述按键主体粘接在所述凸台上。
进一步的,本发明提供的电脑键盘按键,所述按键主体为采用软性材料制成的实心体。
优选地,所述软性材料为PU胶。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主体的顶面两端具有内凹的弧面,形成中央高、两端低的形状。
本发明提供的电脑键盘按键,由于按键主体没有像现有技术那样采用键柱与底座配合,而是整个底面与底座配合,其接触面大,采用固定框体进行固定,固定和密封的效果好,解决了现有键盘按键因受力不均而产生摇晃甚至卡键的问题。同时,由于按键主体采用软性材料制成,触摸时的手感好,长期敲击也不容易因磨损手指而产生疲劳感。
本发明的另一目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前述电脑键盘按键的电脑键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脑键盘按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脑键盘按键装配后的效果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脑键盘按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脑键盘按键,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按键主体1、底座2、弹性件和薄膜电路板(图中未示出),所述弹性件和薄膜电路板具有公知的结构,所述弹性件设置于薄膜电路板之上,所述底座2按照公知的方式装配于所述弹性件上。所述底座2包括一底座本体21,在所述底座本体21顶面具有一凸台22,所述按键主体1固定在所述凸台22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脑键盘按键还包括固定框架3,所述固定框架3包括一框架本体21,所述框架本体31底面的边沿具有第一卡槽311和第二卡槽312;所述固定框架3的中央具有一通孔32,所述按键主体1的高度高于所述固定框架3的高度,所述按键主体1从所述通孔32中露出。所述固定框架3与所述底座2具有相配合的形状,本实施例采用长方体,还可以是正方体或圆柱体等其他形状。所述第一卡槽311卡在所述底座本体21上;所述第二卡槽312卡在所述按键主体1上。所述按键主体1的顶面两端具有内凹的弧面11,形成中央高、两端低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明,未经张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30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互补式金属传输线结构
- 下一篇:天山雪莲愈伤组织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