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垃圾渗滤液人工湿地栽培芦苇去除总氮的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3874.8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1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顾玉祥;樊菲;陈浩泉;恽晓雪;罗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006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渗滤 人工 湿地 栽培 芦苇 去除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在垃圾渗滤液人工湿地栽培芦苇去除总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具有水质水量不稳定、污染物种类繁多、有机物质浓度高、氨氮浓度高等特点。
垃圾渗滤液主要处理方法有回灌法、土地处理法、物化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等。
土地处理法包括慢速渗流系统(SR)、快速渗流系统(RI)、表面漫流(oF)、湿地系统(WL)、地下渗滤土地处理系统(UG)及人工快滤处理系统(ARI)等。
物化处理法主要有混凝沉淀法、氧化法、吸附法、氨吹脱技术、膜分离法等。
生物处理法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大类,好氧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曝气氧化塘、稳定塘、生物转盘、滴滤池等,厌氧处理工艺有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混合床等。
根据《徐波。UBF/MBR/纳滤工艺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改造,中国给水排水,2009,25(6):61-63》中所述,以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改造规模确定为100m3/d,渗滤液处理工艺主要包括UBF厌氧单元、MBR、纳滤单元以及污泥处理单元。
该渗滤液处理站经过2个月的工程调试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处理出水水质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排放浓度限值,对COD、BOD5、NH3-N、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7.6%、98.7%、98.6%、98.1%。
根据《陆继来,黄娟,王惠中。MBR-NF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0):61-63,71》中所述,渗滤液水质指标为COD 6000~20000mg/L,BOD53000~8000mg/L,SS 500~800mg/L,NH3-N 400~800mg/L。出水水质指标为:COD 100mg/L,BOD520mg/L,SS 70mg/L,NH3-N15mg/L。
经过连续一年的监测发现,实际运行过程中垃圾渗滤液COD在12600~27500mg/L之间,已高于设计标准,NH3-N浓度在1390~2300mg/L之间,为设计进水浓度的1.74~2.88倍。在此情况下,MBR-NF工艺仍然保持了极好的处理效果。试运行期间,MBR系统出水的COD一直在1500mg/L以下,而运行后期出水则稳定在1000mg/L以下。整个运行期间MBR的平均出水COD为945mg/L,平均COD去除率为94.6%。NF系统除试运行首月监测值为118mg/L略高于排放标准外,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均能保持在100mg/L以下,年均值为80mg/L。NF平均COD去除率达91.5%。系统总体COD去除率达99.5%。MBR出水氨氮平均值为9.4mg/L,已达到了排放标准,生化过程的NH3-N去除率高达99.5%。
根据《程昶。膜生物反应器-纳滤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工业用水与废水,2009,40(5):85-87》中所述,处理岳西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量为100m3/d,进水COD、BOD5和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8000、8000和1500mg/L时,经膜生物反应器加纳滤工艺处理后,出水COD、BOD5和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0、20和13mg/L。
东北农业大学吴大鹏、陶春虎采用Fenton试剂氧化法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试验进水取自深圳某垃圾填埋场的晚期垃圾渗滤液,水样水质指标为COD 1700-2200mg/L。氨氮250-300mg/L,pH为8.5-9.0。对初始pH、H2O2/Fe2+、H2O2投加量及反应时间等影响化学需氧氧量去除效率的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当初始pH为4,H2O2/Fe2+比为5∶1,H2O2投加量为0.05mol/L,反应时间为2.5h,此时COD去除效率可达73.1%。(吴大鹏,陶虎春。影响Fenton法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CODcr去除因素的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38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2-酰基氨基-3-联苯基丙酸的制备及拆分方法
- 下一篇:油田含油污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