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多孔硅基底氧化钨纳米薄膜气敏传感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5134.8 | 申请日: | 201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9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孙凤云;孙鹏;张洁;陈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12 | 分类号: | G01N27/12;C23C14/35;C23C14/08;C23C14/02;C23C14/58;C25F3/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多孔 基底 氧化钨 纳米 薄膜 传感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制备氧化钨(WO3)纳米薄膜气敏传感器的,尤其涉及以多孔硅为基底制备WO3纳米薄膜气敏传感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WO3气敏材料由于对NOx、NH3等气体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短、易于测量与控制、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气敏材料之一,成为科技人员新的关注与研究热点。然而WO3气敏传感器工作温度高(250℃左右)这一缺点为传感系统集成化微小型化增加了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成为制备低功耗系统必须逾越的障碍。为此科技人员一直在致力于降低其工作温度的研究,同时新型室温气敏材料多孔硅(porous silicon,PS)也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多孔硅是在硅片表面通过腐蚀形成的具有大比表面积的多孔性疏松结构的一种材料,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其电学性能对氨气具有敏感特性,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室温气敏材料。但是多孔硅气敏传感器存在灵敏度略低、反应速度慢、恢复时间长等缺点。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气敏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多孔硅气敏材料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开发低工作温度、高灵敏度、快响应的气敏传感器。该方法的创始人V.M.Arakelyan,V.E.Galstyan等在《Physica E》2007年38期发表了题为《Hydrogen sensitive gas sensor based on porous silicon/TiO2-x structure》的论文,文中采用电子束蒸发法将TiO2-x沉积在多孔硅层表面形成PS/TiO2-x结构,研究了其对H2的敏感特性,发现该方法提高了多孔硅气敏传感器在室温下对H2的灵敏度,但改善程度不大。基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所论及的新型传感器研究发展中关键问题的理解以及申请者所在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基础,本发明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层,利用对靶磁控溅射法制备WO3纳米薄膜,提出以多孔硅为基底的氧化钨(WO3)纳米薄膜气敏传感器的研究,开发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的新型室温气敏传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WO3气敏传感器工作温度高(200℃左右),多孔硅气敏传感器存在灵敏度低的缺点,提供一种制备易于控制、工艺简单、工作温度低(室温)、灵敏度高的多孔硅基底WO3纳米薄膜气敏传感器的方法。
本发明的制备多孔硅基底WO3纳米薄膜气敏传感器的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1)制备多孔硅层基底:
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在单面抛光的p+单晶硅片表面制备多孔硅层,所用腐蚀液为体积比1∶1的氢氟酸(40%)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液,通过控制施加腐蚀电流密度的大小和腐蚀时间改变多孔硅层的孔隙率、厚度,施加的腐蚀电流密度为20~80mA/cm2,腐蚀时间为5~30min;
(2)制备WO3纳米薄膜:
将步骤(1)制得的多孔硅层基底置于超高真空对靶磁控溅射设备的真空室,采用质量纯度为99.995%的金属钨作为靶材,具体工艺条件为:本底真空度(2~4)×10-4Pa,工作气压1.0~2.0Pa,工作气体(氩气,纯度99.9%)与反应气体(氧气,纯度99.9%)流量之比为9∶1~1∶9,溅射功率60~100W,溅射时间2~30min,基片温度为室;
(3)退火处理
将步骤(2)制得的多孔硅基底WO3纳米薄膜置于高温加热炉内,退火处理环境为大气环境,退火处理温度为400~600℃,退火处理时间为2~4h,然后随炉自然冷却;
(4)镀电极
将步骤(3)制得的WO3纳米薄膜置于超高真空对靶磁控溅射设备的真空室,采用质量纯度为99.995%的金属铂作为靶材,以质量纯度为99.999%的氩气作为工作气体,本底真空度(2.0~7.0)×10-4Pa,溅射工作气压2Pa,溅射时间8min,Ar气体流量24ml/min,在WO3纳米薄膜表面沉积形成两个方形Pt电极,制得多孔硅基底WO3纳米薄膜气敏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51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式电子菜篮
- 下一篇:直升机桨叶触发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