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茴香油合成对-甲氧基苯基丙酮的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5258.6 | 申请日: | 201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雷福厚;连锦花;孙果宋;马昊;王秋萍;李鹏飞;刘祖广;姚兴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49/255 | 分类号: | C07C49/255;C07C45/28;B01J31/22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王素娥 |
地址: | 530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茴香油 成对 甲氧基 苯基 丙酮 新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合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由天然茴香油制备对-甲氧基苯基丙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甲氧基苯基丙酮在农药、医药上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合成降血压药、抗抑郁药物等的重要合成中间体,例如以其为中间体制备的现在在欧洲广范使用的4-氧基-N-甲基-安非他命,在治疗发作性睡病和精神抑郁时可用作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Electrochimica Acta,1991(07)11:13)。因此对-甲氧基苯基丙酮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其合成列入了2002年度国家科技兴贸行动计划项目。
目前对-甲氧基苯基丙酮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英国专利No.1119612使用过氧乙酸氧化1-(4-甲氧基苯基)丙烯,氧化产物用酸性物质如ZnCl2反应后得到对-甲氧基苯基丙酮,缺点是酸处理过程产率低,而且原料过氧化物容易爆炸,操作必须格外小心。(2)美国Stein G A使用4-甲氧基苯基己腈在乙酸乙脂中和乙醇钠反应,得到含有乙酰基的前提化合物,然后水解步骤产率较低,制备步骤还得加上合成原料对-甲氧基苯基乙腈的过程,因此合成路线长,操作步骤过多。(3)美国专利NO.4638094利用3-(4-甲氧基苯基)丙烯和烷基亚硝酸脂反应,同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醇、钯催化剂以及胺或铜的化合物,然后对上述产物进行水解反应得到最终产物,产率较高,但是体系组成复杂,而且还使用了昂贵的催化剂。(4)法国专利NO.1,450,200使用4-甲氧基苯甲醛和α-氯丙酸脂在强碱的条件下反应,然后产物在强酸条件下处理得到对-甲氧基苯基丙酮,缺点是原料4-甲氧基苯甲醛和α-氯丙酸脂昂贵而难以得到。(5)美国专利NO.4,967,009利用2-(4-甲氧基苯基)丙烯和二乙酸亚碘酰苯在冰醋酸中反应得到对-甲氧基苯基丙酮,缺点是产率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原料易得、环境友好、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收率高的制备对-甲氧基苯基丙酮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由天然茴香油制备对-甲氧基苯基丙酮的方法,是以脱氢枞胺Schiff碱-铜(II)或脱氢枞胺Schiff碱-镍(II)配合物为催化剂,以双氧水为氧化剂,以乙醇或1,4-二氧六环作为溶剂,催化氧化天然茴香油得到对-甲氧基苯基丙酮,具体按以下步骤操作:
1)脱氢枞胺Schiff碱-铜(II)或脱氢枞胺Schiff碱-镍(II)配合物的合成:
A.脱氢枞胺Schiff碱的合成:
脱氢枞胺Schiff碱的合成如下:
将脱氢枞胺溶于无水乙醇中,加入水杨醛,有少量黄色晶体析出,当晶体逐渐增多时,加热回流沸腾,使晶体完全溶解,回流30min,静置自然冷却,析出大量黄色晶体,抽滤,并用冷无水乙醇洗涤三次,置于烘箱中干燥,得到脱氢枞胺Schiff碱,合成原理如下反应式;
B.脱氢枞胺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a.脱氢枞胺Schiff碱-铜(II)配合物[Cu(L)2]的合成:
将脱氢枞胺Schiff碱溶于无水乙醇,加热搅拌回流至溶液沸腾,配体全溶后,滴加一水合醋酸铜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一水合醋酸铜占无水乙醇质量的1%~3%,滴加完毕后,在78℃加热回流30min,冷却,抽滤,用无水乙醇重结晶2次,干燥,得脱氢枞胺Schiff碱-铜(II)配合物,合成原理如下反应式。
b.脱氢枞胺Schiff碱-镍(II)配合物[Ni(L)2]的合成:
将脱氢枞胺Schiff碱和氢氧化钾溶于无水乙醇,加热搅拌回流至沸腾,配体全溶后,滴加六水合氯化镍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六水合氯化镍占无水乙醇质量的1%~3%,滴加完毕后,温度在50℃回流3h,冷却,抽滤,洗涤,用无水乙醇重结晶2次,干燥,得脱氢枞胺Schiff碱-镍(II)配合物[Ni(L)2],合成原理如下反应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未经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52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