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监视装置以及电池监视装置的诊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6091.5 | 申请日: | 201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5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工藤彰彦;菊地睦;芝原刚介;江守昭彦;上村保雄;山内辰美;久保谦二;曾根原理仁;天野雅彦;青嶋芳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监视 装置 以及 诊断 方法 | ||
1.一种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设置于通过将电串联有多个电池单体的多个的单体组进行电串联 而成的蓄电池单元中的每个所述单体组,分别检测构成单体组的各电 池单体的电压并输出电压信息的集成电路;
经由电阻连接所述电池单体的正负两极与所述集成电路的多个电 压测量线;和
根据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各单体电压,监视所述电池单体的状态 的控制电路,
所述集成电路具有,
作为根据串联的多个电池单体的各单体电压,检测所述电池单体 的电池状态的电池状态检测电路而被设置,对成为测量对象的电池单 体的电压测量线进行选择的选择电路;
对来自由所述选择电路所选择的电压测量线的电压进行检测的检 测电路;和
以使放电电流流过所述电阻的方式对电池单体进行放电的放电电 路,
所述控制电路,根据停止基于所述放电电路的放电并利用所述检 测电路所检测的第1电压,和在基于所述放电电路的放电中由所述检 测电路检测的、受到所述电阻的电压下降影响的第2电压,来诊断基 于所述选择电路的选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定所述电阻的值,以使由所述电阻产生的电压下降比所述多个 电池单体的电压偏差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路,在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电压偏差为规定的放电开 始电压以上时进行所述放电,
设定所述电阻的值,以使由所述电阻产生的电压下降比所述放电 开始电压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把所述第1电压与所述第2电压的差的大小与规 定阈值相比较,当差的大小为规定阈值以上时,诊断为基于所述选择 电路的选择状态正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规定的阈值设定为比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电压偏差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停止所述蓄电池部的充放电动作时,进行基于所述检测电路的 所述第1电压和第2电压的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电路,在所述充放电动作停止后,在由电池单体的极化 影响引起的电压的变化成为规定值以下之后,进行所述第1电压和第2 电压的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充放电动作停止后,即使经过规定时间所述电压的变化也 未成为所述规定值以下时,所述控制电路不进行所述诊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充放电动作停止后的诊断未连续地进行规定次数时,在其 后的所述充放电动作停止时,即使经过所述规定时间,也待机到所述 电压的变化成为所述规定值以下,如果所述电压的变化成为所述规定 值以下,则进行基于所述控制电路的诊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串联所述多个集成电路的第1信号传输路;
连接所述串联的集成电路的最上位的集成电路与外部电路的第2 信号传输路;和
连接所述串联的集成电路的最下位的集成电路与所述外部电路的 第3信号传输路,
所述集成电路具备,
来自所述外部电路的输入信号用的第1输入电路,及来自邻接的 所述集成电路的输入信号用的第2输入电路;和
当输入的信号是来自所述外部电路的信号时,把该信号输入到所 述第1输入电路;当输入的信号是来自邻接的所述集成电路的信号时, 把该信号输入到所述第2输入电路的切换电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成电路,当在基于所述放电电路的电池单体的放电动作中 测量该电池单体的单体电压时,中断基于该放电电路的该电池单体的 放电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609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