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撑开式中空纤维膜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6131.6 | 申请日: | 201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6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尤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63/02 | 分类号: | B01D63/02;C02F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0009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撑开 中空 纤维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撑开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用于稳定中空纤 维膜组件的出水通量、减轻膜污染,并可以对膜组件进行在线清洗。
背景技术
工业与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回用,是节约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污水 回用的新技术中,膜生物反应器(MBR)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它具有占地面积小、出 水水质好、水质稳定、剩余污泥少等优点。在众多类型的膜组件中,中空纤维膜由于其 价格便宜、充填率高、出水通量大,在污水处理与回用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中空纤维膜在运行中较平片膜更易受污染。当膜组件污染后,出水通量逐渐 下降、膜组件需频繁清洗,增加了MBR技术的运行和管理难度,阻碍了该技术的应用与 发展。所以,中空纤维膜通量的稳定及污染控制是MBR技术运用的关键技术。孟广祯发 明一种垂柳式中空纤维膜或毛细管膜过滤器(专利号200720155208.6),来解决帘式中空 纤维膜的膜丝间污泥堵塞的问题,但试验发现,膜丝由于重力下垂作用仍与污泥粘附于 一起,污泥堵塞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但效果不明显;余子婴发明裸垂束柱状鼓气式中空 纤维膜组件(专利号200620039621.1),通过膜丝下端内鼓气来不间断清洗膜面污泥,但膜 丝成束状布置,对膜丝内部污泥冲洗有限,而且膜组件工艺复杂,工程中不易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现有中空纤维膜在运行中易受污染,膜组件需频繁清洗等 不足而提供了一种撑开式中空纤维膜组件,这种装置稳定了膜组件的出水通量,减轻了 膜表面的污染,同时可对膜组件进行在线清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撑开式中空纤维膜组件,其特征在于由中空纤维膜丝、 集水管和内设横杆的支撑架组成;中空纤维膜丝上端封装并固定在集水管内,膜丝内腔 与集水管相通;膜丝下端用塑料片封闭并自由下垂;内设横杆的支撑架均匀穿入膜丝置 于集水管下側,将膜丝撑开。
上述膜组件膜丝内层短、外层长,从侧面看呈倒“V”字形;膜丝下端用塑料片封闭, 塑料片直径是膜丝直径的1-3倍,其材料密度为0.5-1.0Kg/m3。
支撑架内设横杆2-6根,横杆间距均匀,把膜丝逐一撑开至3-7层;支撑架上焊接手 杆,上提或下推手杆可使支撑架上下移动,起到清洗膜丝的作用;手杆伸出集水管,一 般伸出集水管上0.3-1.0m,上端有挂扣挂于池壁;支撑架的长度与膜组件宽度相齐,宽 度是集水管直径的1.5-4倍;支撑架用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其横杆上缠有毛状物,以利 于清洗膜面污染物。
使用时,集水管在上面并保持水平,而中空纤维膜丝自然下垂;支撑架从膜丝下端 分层穿入,向上提起手杆直至靠近集水管,膜丝则分层展开;支撑架上端手杆挂于反应 器壁即可。在反应器中,膜组件下面的曝气头向上曝气,汽泡冲刷到每层膜丝的膜面; 同时,汽泡冲击膜丝端部塑料片,引起膜丝晃动,增加膜丝的剪切力,使膜丝能进行自 我清洗。
当膜组件运行一段时间后,膜表面受污染而通量下降时,取下手杆,反复下推、上 拉对膜丝表面进行擦洗,可使膜通量能迅速恢复。
有益效果:
1,使膜丝分层、间隙增大,曝气形成的汽泡易穿过膜表面,冲刷效率高,膜丝间 污泥吸附大大降低;
2,膜丝下端在汽泡的冲击下自由摆动,使膜产生自清洗作用;
3,支撑架可上下移动,可对膜丝进行在线清洗;
4,膜的出水通量稳定,下降速率低于同类膜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中空纤维膜正面图;
图2为中空纤维膜侧面图;
图3为支撑架斜视图;
图4本发明支撑架装入膜组件上的侧面图;
图5装支撑架后膜组件的斜视图;
其中1中空纤维膜丝;2集水管;3塑料片;4支撑架; 5手杆;6挂扣;7出水方向;8曝气器;9汽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一:
试验选用天津膜天膜公司生产的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长×宽为0.45 ×0.25,膜丝厚度为3cm,膜面积1.2m2,孔径0.2μm。原膜组件上、下端各有一根集水 管与膜丝相通,现把下端膜丝剪断,去掉下端集水管,使膜丝自由下垂。(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61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高强度增塑珊瑚人工骨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