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气浮法净水器的分流排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6545.9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6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陆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沪东麦斯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4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气浮法 净水器 分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尤其是一种用于气浮法净水器的分流排管。
背景技术
传统的长方形气浮法净水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等优点。其原理为: 污水自靠近池底部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形成水平流道。在污水口附近 布置多个释放器。污水中经加药絮凝形成的悬浮物(SS)与在流道中与释放出 的微气泡粘附,形成密度小于1.0的浮选体,在浮力作用下上浮,穿越流道上平 面,自流道中分离,流道中的水得以净化。穿越流道上平面的浮选体继续上浮, 在池中水的表面形成污泥(浮渣),经链式推泥机构推刮收集到设置于池体一端 的污泥斗中,再经污泥管排至污泥池。显然,要获得良好的净化效果,必须保 证至少在流道的出口处,流道内的所有浮选体已经全部穿越了流道的上平面。
传统长方形气浮净水器虽然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优点,但处理能力低, 设备体积庞大,占地面积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气浮法净水器 的分流排管,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纵向管与横向管,其特征是:在至少两 根纵向管间设置若干根横向管,形成分流排管;横向管和纵向管的内腔相连通; 在横向管和纵向管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横向管和纵向管的内腔相连通。
在所述纵向管的左侧设有分流管。所述纵向管相互平行,所述横向管与所 述纵向管相互垂直。所述通孔开设于横向管和纵向管的下部管壁上。所述分流 排管设置在气浮池体的底部,所述分流排管与气浮池体的下表面之间存在间距。 在所述气浮池体的左侧设有进水口,右侧设有排水口;在气浮池体的下方设置 沉淀斗,沉淀斗下方设有排空管。所述纵向管与横向管均为方形管。
本发明用于气浮法净水器中,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净水器池体长度L可以 大幅度缩短,表面负荷能力大幅度提高,设备体积和占地面积随之大幅度减小; 反之,如果设备体积不变,则处理能力Q将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气浮净水器的气浮池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分流排管包括纵向管1、横向管2、分流管3、气浮池体 4、进水口5、排水口6、沉淀斗7、排空管8、通孔9等。
本发明采用两根纵向管1连接,并用若干根横向管2连接纵向管1形成分 流排管,横向管2和纵向管1的内腔相连通;在横向管2和纵向管1的下表面 设有若干通孔9;在纵向管1的左侧设有分流管3;
本发明所述的分流排管设置在气浮池体4底部,所述分流排管与气浮池体4 的下表面之间存在间距;在气浮池体4的左侧设有进水口5,右侧设有排水口6; 在气浮池体4的下方设置沉淀斗7,沉淀斗7下方设有排空管8。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污水一进入气浮池体4,其中的浮选体立即开始上浮, 于是在气浮池体4下平面的上方出现了一个已分离的清水层,该清水层自左至 右厚度逐渐增大。上述清水层中的清水在气浮池体4内水体的静压作用下,通 过纵向管1和横向管2的下方开孔进入各方管中,由两根纵向管1汇集,向左 经分流管3排出。由于几乎整个流道下层附近经分离净化出的清水,不断地经 纵向管1和横向管2分流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沪东麦斯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沪东麦斯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65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驱动离子转移式净水器
- 下一篇:粗四氯化钛精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