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钛微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27222.1 申请日: 2010-03-13
公开(公告)号: CN101792140A 公开(公告)日: 2010-08-04
发明(设计)人: 郭兴忠;杨辉;张玲洁;吴梦怡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主分类号: C01B31/30 分类号: C01B31/30;C04B35/626
代理公司: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代理人: 金祺
地址: 310027 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碳化 钛微粉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机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以竹炭微粉为碳源合成碳化钛的制备 方法。

背景技术

碳化钛熔点高、硬度高、化学稳定性好,主要用来制造金属陶瓷,耐热合金和硬质合 金。用碳化钛制备的复相材料在机械加工、冶金矿产、航天领域、剧变堆等领域有着广泛 的应用。制备TiC粉体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种:1)、直接碳化法:用金属钛与碳直接反应; 2)、气态卤化物裂解法;3)、碳热还原法;前两种方法存在钛粉纯度要求高、价格昂贵、 后期需长时间研磨、成本高等缺点;而碳热还原法因为成本低、可大量生产而得到广泛的 应用。传统的碳热还原法是将二氧化钛和碳(例如炭黑、石墨等)通过研磨机械混合,进 行高温碳热还原合成TiC,但反应进行的程度受反应物接触面积以及碳源与二氧化钛的分 布所影响,导致反应进行不彻底,收得率较低,游离炭偏多等缺点,从而影响了碳化钛粉 体的质量。

关于碳化钛制备的专利有很多,如CN02153392.X、CN02153908.1、CN99122256.2、 CN98114365.2等,但这些方法多采用碳粉、气态碳氢化合物为碳源,其产品的纯度、收得 率和粒度分布可控等方面均不尽如人意。

以竹炭为碳源合成碳化钛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加之,由于除多孔道的特性外, 竹炭还具有较高的碳含量、石墨化结构、富含微量元素等其他优异性能,因此如果可以充 分利用这些特性来制备碳化钛新材料,就能极大地扩展竹炭的工业化应用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纯度高、粒度分布可控的碳化钛微粉及其制备 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碳化钛微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碳化钛前驱体的制备:

于搅拌状态下在二氧化钛溶胶中加入竹炭粉,搅拌1~2小时后置于超声清洗器中超声 清洗15~30分钟,接着再于160~200℃烘箱中烘干,研磨成粉,得均质性前驱体;二氧化 钛与竹炭粉中碳的摩尔比为1∶3;

2)、将均质性前驱体置于真空烧结炉中,在1600~1900℃加热1~6小时,得碳化钛微 粉。

作为本发明的碳化钛微粉的制备方法的改进:二氧化钛溶胶的固相含量为15%~20%; 二氧化钛的粒径为5~10nm。

作为本发明的碳化钛微粉的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竹炭粉的平均粒径为0.2~0.8μm。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利用上述方法制备而得的碳化钛微粉。

本发明以竹炭粉作为碳源,以二氧化钛溶胶作为钛源,所得的碳化钛微粉经测试,纯 度高达99%以上,平均粒径在0.2~1um之间,碳化钛的收得率在60%以上;可广泛用于 各种陶瓷、合金等材料。本发明的方法收得率高,且无需后续加工,因此工艺简单,适于 规模化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碳化钛微粉的制备方法,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1)、碳化钛前驱体的制备:

所选用的二氧化钛溶胶的固相重量含量为18%,二氧化钛的粒径为5~10nm。

将该二氧化钛溶胶在常温下搅拌,同时按二氧化钛与竹炭中碳的摩尔比为1∶3的比 例均匀加入平均粒径为0.5μm竹炭粉,强力机械搅拌(3000转/分钟)1.5小时后,置于超 声波清洗器中超声(功率1200W)20分钟,取出,于180℃烘箱中烘干,研磨成粉状物, 得均质性前驱体。

上述超声波清洗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竹炭粉表面和孔内的吸附物,例如灰尘等。

2)、将均质性前驱体装入石墨坩埚,置于真空烧结炉中,在真空条件下于1600~1700℃ 加热5小时,即得碳化钛微粉。

经测试,所得碳化钛粉体纯度高达99%以上,平均粒径在0.2~0.5um之间,碳化钛的 收得率在60%以上。

实施例2、一种碳化钛微粉的制备方法,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1)、碳化钛前驱体的制备:

所选用的二氧化钛溶胶的固相重量含量为15%,二氧化钛的粒径为5~10nm。

将二氧化钛溶胶在常温下搅拌,同时按二氧化钛与竹炭中碳的摩尔比为1∶3的比例 均匀加入平均粒径为0.8μm的竹炭粉,强力机械搅拌1小时,置于超声波清洗器中超声 15分钟,取出,于160℃烘箱中烘干,研磨成粉,得均质性前驱体。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72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