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支座沉降时基于应变监测的索系统的递进式健康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7306.5 | 申请日: | 201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韩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9/00 | 分类号: | G01M19/00;G01N19/08;G01B21/3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座 沉降 基于 应变 监测 系统 递进 健康 方法 | ||
1.一种有支座沉降时基于应变监测的索系统的递进式健康监测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
a.设共有N根索,首先确定索的编号规则,按此规则将索结构中所有的索编号,该编号在后续步骤中将用于生成向量和矩阵;
b.确定指定的被监测点,被监测点即表征结构应变信息的所有指定点,并给所有指定点编号;确定被监测点的被监测的应变方向,并给所有指定的被监测应变编号;“被监测应变编号”在后续步骤中将用于生成向量和矩阵;“结构的全部被监测的应变数据”由上述所有被监测应变组成;本发明将“结构的被监测的应变数据”简称为“被监测量”;被监测点的数量不得小于索的数量;所有被监测量的数量之和不得小于索的数量;
c.利用索的无损检测数据建立索系统初始损伤向量d1o;如果没有索的无损检测数据,或者可以认为结构初始状态为无损伤状态时,向量d1o的各元素数值取0;本步中d1o的上标1表示第一次循环,关于循环次数的表示方法在步骤f中具体说明;
d.在建立索系统初始损伤向量d1o的同时,直接测量计算得到索结构的所有指定的被监测量,组成“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1o”;本步中C1o的上标1表示第一次循环,关于循环次数的表示方法在步骤f中具体说明;
e.在建立索系统初始损伤向量d1o和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1o的同时,实测得到索结构的所有索的初始索力数据,实测得到索结构的初始几何数据;
f.建立索结构的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o,建立初始索结构支座坐标向量Uo,建立第一次循环开始时需要的索结构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1;本步中A1的上标1表示第一次循环;依据索结构竣工之时的索结构的实测数据,该实测数据包括索结构形状数据、索力数据、拉杆拉力数据、索结构支座坐标数据、索结构模态数据,索的无损检测数据,依据设计图和竣工图,利用力学方法建立索结构的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o;如果没有索结构竣工之时的结构的实测数据,那么就在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前对该索结构进行实测,同样得到索结构的实测数据,根据此数据和索结构的设计图、竣工图,同样利用力学方法建立索结构的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o;不论用何种方法获得Ao,基于Ao计算得到的索结构计算数据必须非常接近其实测数据,其间的差异不得大于5%;对应于Ao的索结构支座坐标数据组成初始索结构支座坐标向量Uo;Ao和Uo是不变的,只在第一次循环开始时建立;第i次循环开始时建立的索结构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记为Ai,其中i表示循环次数;本发明的申请书中字母i除了明显地表示步骤编号的地方外,字母i仅表示循环次数,即第i次循环;因此第一次循环开始时建立的索结构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记为A1,A1就等于Ao;为叙述方便,命名“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在每一次循环中Atio根据需要会不断更新,每一次循环开始时,Atio等于Ai;同样为叙述方便,命名“索结构实测支座坐标向量Uti”,在每一次循环中,不断实测获得索结构支座坐标当前数据,所有索结构支座坐标当前数据组成当前索结构实测支座坐标向量Uti,向量Uti的元素与向量Uo相同位置的元素表示相同支座的相同方向的坐标;为叙述方便起见,对于第i次循环,将上一次更新Atio时的索结构支座坐标当前数据记为当前索结构支座坐标向量Utio;第一次循环开始时,At1o等于A1,Ut1o等于Uo;
g.实测获得索结构支座坐标当前数据,所有索结构支座坐标当前数据组成当前索结构实测支座坐标向量Uti,根据当前索结构实测支座坐标向量Uti,按照步骤g1至g2更新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和当前索结构支座坐标向量Utio;
g1.实测得到当前索结构实测支座坐标向量Uti后,比较Uti和Utio,如果Uti等于Utio,则不需要对Atio进行更新;
g2.实测得到当前索结构实测支座坐标向量Uti后,比较Uti和Utio,如果Uti不等于Utio,则需要对Atio进行更新,更新方法是:先计算Uti与Uo的差,Uti与Uo的差就是当前索结构支座关于在建立Ao时的索结构支座的当前支座位移,用当前支座位移向量V表示支座位移,当前支座位移向量V中的元素与支座位移分量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当前支座位移向量V中一个元素的数值对应于一个指定支座的一个指定方向的位移,其中支座位移在重力方向的分量就是支座沉降量;更新Atio的方法是:在Ao的基础上令索的健康状况为索系统初始损伤向量dio,再进一步对Ao中的索结构支座施加当前支座位移约束,当前支座位移约束的数值就取自当前支座位移向量V中对应元素的数值,对Ao中的索结构支座施加当前支座位移约束后,最终得到的就是更新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更新Atio的同时,Utio所有元素数值也用Uti所有元素数值代替,即更新了Utio,这样就得到了正确地对应于Atio的Utio;
h.在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的基础上进行若干次力学计算,通过计算获得索结构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和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
i.实测得到索结构的所有指定被监测量的当前实测数值,组成“被监测量的当前数值向量Ci”,给本步及本步之前出现的所有向量的元素编号时,应使用同一编号规则,这样可以保证本步及本步之前出现的各向量的、编号相同的元素,表示同一被监测量的、对应于该元素所属向量所定义的相关信息;
j.定义索系统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和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损伤向量的元素个数等于索的数量,损伤向量的元素和索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损伤向量的元素数值代表对应索的损伤程度或健康状态;
k.依据“被监测量的当前数值向量Ci”同“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io”、“单
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和“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间存在的近似线性关系,该近似线性关系可表达为式1,式1中除dic外的其它量均为已知,求解式1就可以算出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
l.利用式2表达的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同初始损伤向量dio和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的元素间的关系,计算得到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的所有元素;
式2中j=1,2,3,……,N;
由于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的元素数值代表对应索的损伤程度,所以根据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就能确定有哪些索受损及其损伤程度,即实现了索结构中索系统的健康监测;若当前实际损伤向量的某一元素的数值为0,表示该元素所对应的索是完好的,没有损伤的;若其数值为100%,则表示该元素所对应的索已经完全丧失承载能力;若其数值介于0和100%之间,则表示该索丧失了相应比例的承载能力;
m.在求得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后,按照式3建立标识向量Fi,式4给出了标识向量Fi的第j个元素的定义;
是索系统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的第j个元素,它们都表示第j根索的相关信息,式4中j=1,2,3,……,N;
n.如果标识向量Fi的元素全为0,则回到步骤g继续本次循环;如果标识向量Fi的元素不全为0,则进入下一步、即步骤o;
o.根据式5计算得到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初始损伤向量di+1o的每一个元素di+1oj;
式5中Diuj是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的第j个元素,dicj是索系统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的第j个元素,Fij是标识向量Fi的第j个元素,式5中j=1,2,3,……,N;
p.在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的基础上,令索的健康状况为di+1o后更新得到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i+1,即对力学计算基准模型进行了更新;
q.通过对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i+1的计算得到对应于模型Ai+1的结构的所有被监测量的数值,这些数值组成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i+1o;
r.建立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1o,即取Ati+1o等于Ai+1;
s.建立下一次、即第i+1次循环所需的当前索结构支座坐标向量Uti+1o,即取Uti+1o等于Utio;
t.回到步骤g,开始下一次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支座沉降时基于应变监测的索系统的递进式健康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h中,在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的基础上进行若干次力学计算,通过计算获得索结构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和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的具体方法为:
h1.在第i次循环开始时,直接按步骤h2至步骤h4所列方法获得索结构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和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在其它时刻,当步骤g中对Atio进行更新后,必须按步骤h2至步骤h4所列方法获得索结构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和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如果在步骤g中没有对Atio进行更新,则在此处直接转入步骤i进行后续工作;
h2.在索结构当前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tio的基础上进行若干次力学计算,计算次数数值上等于所有索的数量,有N根索就有N次计算,每一次计算假设索系统中只有一根索在原有损伤的基础上再增加单位损伤,每一次计算中出现损伤的索不同于其它次计算中出现损伤的索,并且每一次假定有损伤的索的单位损伤值可以不同于其他索的单位损伤值,用“名义单位损伤向量Diu”记录所有索的假定的单位损伤,每一次计算得到索结构中所有指定被监测量的当前数值,每一次计算得到的所有被监测量的当前数值组成一个“被监测量的计算当前数值向量”;当假设第j根索有单位损伤时,可用Citj表示对应的“被监测量的计算当前数值向量”;在本步骤中给各向量的元素编号时,应同本发明中其它向量使用同一编号规则,这样可以保证本步骤中各向量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同其它向量中的、编号相同的元素,表达了同一被监测量或同一对象的相关信息;
h3.每一次计算得到的那个“被监测量的计算当前数值向量Citj”减去“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向量Cio”得到一个向量,再将该向量的每一个元素都除以本次计算中假定的单位损伤值后得到一个“被监测量的数值变化向量δCij”;有N根索就有N个“被监测量的数值变化向量”;
h4.由这N个“被监测量的数值变化向量”依次组成有N列的“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ΔCi”的每一列对应于一个“被监测量的数值变化向量”;“单位损伤被监测量变化矩阵”的列的编号规则与当前名义损伤向量dic和当前实际损伤向量di的元素编号规则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730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