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0695.7 | 申请日: | 201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6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潘亚莲;张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天赐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304 | 分类号: | A23L1/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42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加 密度 保健食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含钙的、通过直接补充钙质而达到增加骨密度目的的保健食品;另一类是不含钙或者不以补钙为目的,而是通过调整内分泌而促进钙的吸收从而达到增加骨密度这一目的的保健食品。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无论男女,如果骨骼健康生长,骨骼最强健的时期是20-40岁,也就是说该时期骨骼达到了最高的骨量和最好的质量,骨骼是否能达到最好状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而一旦过了40岁,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逐渐变脆,随着年龄渐渐增大,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也增大。年龄是影响骨矿含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人体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也增大。
骨胶原在骨骼中起到一个网络粘连结构的作用,将钙、磷、铁等无机物质及其盐类连接成骨,增加骨骼的强度和弹性,抑制钙从骨骼中流失,对健康的生命活动都具有重大意义。实验证明,骨质疏松症骨的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其与骨胶原含量下降有直线相关性,表明骨胶原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是造成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此外,钙摄入不足或流失过度,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充钙是增加骨密度的基础手段之一。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直接补充钙质,又能调整内分泌促进钙的吸收的保健食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保健食品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它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骨胶原15~25%,碳酸钙35~45%,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15~25%,维生素D30~0.2%,淀粉10~20%,硬脂酸镁0~0.8%。
其中,所述骨胶原是由骨胶原原料经过浸泡,精洗,添加食用蛋白酶降解,过滤,浓缩,干燥而成。
制备所述保健食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骨胶原、碳酸钙、淀粉、硬脂酸镁、维生素D3分别过筛,将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粉碎过筛;
(2)将已过筛的维生素D3和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混合均匀;
(3)按配方量将骨胶原、碳酸钙、淀粉、硬脂酸镁和到维生素D3、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混合粉混合;
(4)将步骤(3)混合后的混合粉装入胶囊壳中,每粒装0.4g。
其中,步骤(1)中优先选用60目筛。
其中,步骤(2)中维生素D3和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按等量递增法混合。
其中,步骤(3)的混合时间以30分钟为最佳。
本发明中骨胶原是构成人骨基底膜的硬蛋白质,增加骨骼的强度和弹性,抑制钙从骨骼中流失。碳酸钙采用法定钙源,具有含钙量较高,易于吸收,化学性质稳定、适于添加于食品、不刺激肠胃的优点。氨基葡萄糖能促进人体粘多糖的合成,提高关节骨液的黏性,改善关节软骨的代谢,对过高的骨转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骨再建能力,对骨质疏松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促进骨细胞的增殖。维生素D3是人体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功能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促进钙和磷在骨骼中的沉积,促进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此外,维生素D3对骨吸收、骨矿化、骨形成,骨发育有直接作用。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直接补充钙、促进钙吸收、抑制过高骨转换,实现增加骨密度的保健功能,科学合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16.5%的骨胶原(单位重量百分数,下同)、45%的碳酸钙、0.1%的维生素D3、19.5%的淀粉、0.4%的硬脂酸镁分别过60目筛,将18.5%的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粉碎过60目筛,取已过筛的维生素D3和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按等量递增法混合混合均匀,将骨胶原、碳酸钙、淀粉、硬脂酸镁和到维生素D3、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混合粉混合,以30分钟为宜,将混合后的混合粉装入胶囊壳中,每粒装0.4克。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天赐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天赐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06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