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力扳手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3361.5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8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根;沈逸峰;徐永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根;沈逸峰;徐永燎 |
主分类号: | B25B13/06 | 分类号: | B25B13/06;B25B13/48;B25B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常春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扳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更换汽车轮胎的增力扳手。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汽车不再是高档消费品,而是越来越多的进入普通家庭。汽车的驾驶者一般都掌握简单故障的排除或维修方法,汽车的后备箱内大多会存放一些备用的维修工具,用于更换汽车轮胎的扳手则是其中的必备工具之一。
更换汽车轮胎是一项十分费力的工作,拆卸用于固定轮胎的螺栓更是其中较困难的部分。对于小型汽车而言,其后备箱的空间有限,很难像大型汽车一样放置扭矩较大的带长扳杆的扳手。因此,人们研制出了占用空间相对较小的增力扳手,然而,其中一些增力扳手虽然输出扭矩大,但尺寸仍然较大,不便携带;还有些增力扳手结构虽然小巧,但输出扭矩不够,用来拆卸或紧固汽车轮胎的螺栓时,显得不够方便。
申请号为200720151469.0,公开日为2008年7月2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增力扳手,包括筒体,在筒体两侧形成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筒体内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齿部、第二内齿部和第三内齿部;第一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一内齿部;第二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二内齿部和第一行星轮组;第三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三内齿部和第二行星轮组;输入轴耦接于第一行星轮组;支撑部固连于筒体的外壁;第一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一开口端;第二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二开口端。该发明采用三级行星齿轮组减速机构,使得输出扭矩得到显着增加,同时,筒体内齿部的齿数可以适当减少,因此可采用直径较小的筒体设计,从而满足尺寸要求,便于携带。但是,该技术方案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增力扳手的支撑部固连于筒体的外壁,二者需要另外装配,因此在该支撑件与筒体结构的相连处强度不够,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
(2)支撑部的端部还设有一个套筒配合部,该套筒配合部需要与套筒相配合,用于固定于轮胎上除待卸螺栓以外的其它螺栓上,由于该套筒配合部需要另外配合一个套筒,装配工艺复杂,材料成本高,且无法满足需要较大受力的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整体结构强度大、工艺简单、成本低的增力扳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力扳手,包括施力手柄、减速机构和施力套筒,所述的施力手柄和施力套筒分别与所述减速机构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相连,所述减速机构的外部还设有用于定位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设于所述减速机构的壳体外壁上,另一端向外伸出并向施力套筒一侧弯曲,该伸出端还设有支撑定位部;所述减速机构的壳体、所述的支撑部及所述的支撑定位部为一体式结构,即采用一体化成型工艺而制成。
本发明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的支撑定位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伸出端端部,所述的支撑定位部为套筒式结构,具体为所述的支撑定位部上设有一竖向设置的外端面,在该外端面上设有一内凹的用于套装并定位于与待拆卸螺栓相邻/相对/相间的螺栓处的柱形定位孔,所述柱形定位孔的中轴线与所述施力套筒的中轴线相平行。
本发明所述的支撑定位部上设有的竖向设置的外端面还可以与所述施力套筒的外端面相平齐。
本发明所述的支撑定位部的外端面上设有的柱形定位孔为一光孔。
本发明还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的支撑定位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伸出端端部,所述的支撑定位部为实心结构,其外端面为一竖直面,所述支撑定位部的底部还设有用于压紧并定位于与待拆卸螺栓相邻/相对/相间的螺栓处的定位面。
本发明所述的支撑定位部的外端面与施力手柄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施力套筒的外端面与施力手柄之间的距离,以方便定位。
本发明还可以作以下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定位部的下部设有一向下延伸的定位凸台,所述的定位面设于该定位凸台的底部。
本发明所述减速机构的壳体由一筒体和分别安装于该筒体前后两个开口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组成,所述的第一端盖与所述的输入轴相适配,所述的第二端盖与所述的输出轴相适配;所述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上均设有一段沿其中心轴孔水平向外伸出的套体。
本发明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设于所述的筒体外壁上,另一端向外伸出并向施力套筒一侧弯曲。
本发明还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设于所述的第二端盖外壁上,另一端向外伸出并向施力套筒一侧弯曲。
本发明所述支撑部的形状可以为“L”形、弧形或折线形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根;沈逸峰;徐永燎,未经张国根;沈逸峰;徐永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33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