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曲酸衍生物为配体的钒类配位化合物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3380.8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9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魏涌标;杨晓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9/00 | 分类号: | C07F9/00;A61K31/555;A61P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符彦慈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衍生物 钒类配位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钒类配位化合物及制备方法以及它的应用,尤其涉及以曲酸衍生物为配体的钒类配位化合物,它的制备方法和它在抗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局世界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至2025年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到4200万。而且糖尿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糖尿病已经成为第四大死因。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治疗糖尿病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要彻底征服糖尿病仍然还十分困难。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钒类化合物在体内外均具有抗糖尿病的效果。但是,钒类化合均存在较大的毒性。后经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其毒性产生主要是由于容易产生自由基,造成氧化应激。为了克服钒类化合物的毒性同时保留其降糖的活性,最近在钒类抗糖尿病药物发展有一个方向就是用一些天然抗氧化剂如黄酮类、姜黄素与四价钒氧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此类配位化合物具有一定能够的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且毒性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钒类配位化合物,是用抗氧剂与曲酸形成具有良好配位环境及抗氧化能力的有机小分子配体,然后与钒氧离子形成新的有机钒类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效果,且毒性较小。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以曲酸衍生物为配体的钒类配位化合物。
本发明的以曲酸衍生物为配体的钒类配位化合物是通式(B)的化合物:
其中,R为H或OH或OMe。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通式(B)化合物的方法,其具体的反应方程式为:
其中步骤为:
(1)曲酸与二氯亚砜在室温下反应,获得化学结构式为(1)的化合物;
(2)将化学结构式为(1)的化合物溶解后,与苯甲酸钠或邻位羟基苯羧酸钠或2-OMe苯羧酸钠反应获得化学结构式为(A)的化合物;
(3)将化学结构式为(A)的化合物溶解后与硫酸氧钒反应获得化学结构式为(B)的化合物。
制备通式(B)的化合物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将曲酸溶入二氯亚砜中进行反应后获得棕黄色的初产品,用石油醚洗后得到白色的化学结构式为(1)的化合物;
(2)将化学结构式为(1)的化合物溶解后,与苯甲酸钠或邻位羟基苯羧酸钠或2-OMe苯羧酸钠反应后,蒸干溶剂,获得固体物质溶解于乙酸乙酯中后,用稀盐酸洗后干燥获得化学结构式为(A)的化合物;
(3)将化学结构式为(A)的化合物溶解在水中,硫酸氧钒也溶解在水中,两溶液混合,调节pH值到6.0,搅拌反应后过滤得固体物质,水洗后干燥获得化学结构式为(B)的化合物。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式(B)的化合物作为制备抗糖尿病药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化合物,解决了钒类化合物容易产生自由基,造成氧化应激而带来的毒性问题,通过曲酸与抗氧化剂形成有机小分子配体,该配体再与硫酸氧钒的钒氧离子形成新型有机钒类化合物。经动物实验证明,本发明的以曲酸衍生物为配体的钒类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糖值的作用,给药前和给药后有显著区别,且毒性较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SOV(R为OH)的制备
按照下述步骤制备以曲酸衍生物为配体的钒类配位化合物,R为OH:
(1)称取曲酸50克,溶入200毫升重蒸过的二氯亚砜中,室温下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过滤,得棕黄色的初产品。然后用石油醚洗三次得到白色产物,即化合物(1),其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式:
化合物(1)的化学特性参数为:1H NMR(DMSO-d6,400Hz):δ4.66(s,2H),6.57(s,1H),8.13(s,1H);ESI-MS m/z 161[M+1]+。
(2)称取1.0克化合物(1),溶于500毫升N,N-二甲基乙酰胺中,再加入0.9克水杨酸钠。110℃下反应2小时;蒸干溶剂,将所得固体溶解于300毫升乙酸乙酯中,5%的稀盐酸洗两遍,硫酸镁干燥,活性碳脱色得0.85克化合物(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33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漏电检测保护电路
- 下一篇:背光单元和显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