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极灯用导电膜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5071.4 | 申请日: | 201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4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连宝;丁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润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61/02 | 分类号: | H01J61/02;H01J9/20;H01B5/14;H01B13/00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65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极 导电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极灯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无极灯内导电介质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高频无极灯是通过把高频电磁能以感应方式耦合到灯泡内,使灯泡内的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受激原子返回基态时自发幅射出的紫外线,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紫外线激发而发出可见光。这一过程会有紫外线辐射的溢出在一定距离内对人体会造成辐射。
现行无极灯采用的导电膜由荧光粉、氧化铝、分散剂、水、聚氧化乙烯、胶液和消泡剂组成,生产时先将荧光粉、氧化铝、分散剂和水球磨或者搅拌10小时到12个小时,然后把搅拌好的粉浆加聚氧化乙烯胶液和配成的消泡剂溶液中。这种生产方法的周期长,不利于现代节约型工业化生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发明一种能有效阻挡无极灯发射电子辐射及紫外线的无极灯用导电膜。
本发明主要由荧光粉、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纳米胶、分散剂和增塑剂组成,所述每1500ml导电膜中含荧光粉100g~1000g、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10g~50g、纳米胶100ml~800ml、分散剂200ml~400ml、增塑剂200ml~400ml。
ITO是Indium Tin Oxides的缩写,中文名为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透明性,可以切断对人体有害的电子辐射,紫外线及远红外线。
本发明由于加入ITO后,在无极灯的灯泡内会形成一种屏蔽层,能切断对人体有害的电子辐射及紫外。另外,本发明采用了纳米技术,研磨时间较以往缩短了很多,现在只需要研磨2小时,对荧光粉的伤害减少到了最小,使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使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以上导电膜的生产方法。
将荧光粉、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纳米胶、分散剂和增塑剂混合形成悬浮液,调整粘度至10s~20s,调配密度为1.2g/ml~2.5g/ml。
本发明从配粉到磨粉到喷粉成品只要2小时,生产周期短,生产工艺简单、合理,方便批量生产,符合节约型现代工业生产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一、制备无极灯用导电膜:
1、分别取100g~1000g无极灯用荧光粉、10g~50gITO(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100ml~800ml无极灯用纳米胶、200ml~400ml无极灯用分散剂、200ml~400ml无极灯用增塑剂。
2、将以上各原料混合至1500ml,经研磨2小时,取100ml悬浮液倒入粘度计中测粘度,当测试粘度为10s~20s时,停止研磨。
3、将混合料放在天平上算密度调配到1.2g/ml~2.5g/ml之间为宜。
二、生产无极灯灯泡:
采用半自动喷粉装置,将导电膜均匀的喷涂在无极灯灯泡内表面。
三、对比试验:
GB 17743-2007/CISPR《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中4.4辐射电磁骚扰在30MHz~300MHz频率范围内辐射骚扰场强的电场分量准峰值为37dB。
将本发明产品以30MHz~300MHz频率范围内进行测量,其辐射骚扰场强的电场分量准峰值低于37dB,符合GB17743-2007/CISPR要求。
将普通无极灯以30MHz~300MHz频率范围内进行测量,其辐射骚扰场强的电场分量准峰值在22至80dB之间,且平均值大于40dB,不符合GB17743-2007/CISPR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润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润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50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感应加热刀架而夹紧和松开刀具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建筑物的外墙保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