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甲型肝炎的中药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6134.8 | 申请日: | 201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0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钱永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满堂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744 | 分类号: | A61K36/744;A61P1/16;A61P31/1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肝炎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肝病的药物,具体是治疗甲型肝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甲型肝炎是由通过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多以青少年及儿童,成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
人感染甲肝病毒后,通常约有一个月的潜伏期,此时没有症状,之后可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患者血清甲肝抗体呈阳性或滴度明显升高,症状轻重各异,轻症病程1-2周,重症可致数周或更长。
甲型肝炎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甲肝治病机制是肝炎病毒在肝脏复制,导致肝脏细胞损害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发烧、厌油、厌食、腹痛、腹泻、黄疸等。它不但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并且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损失,特别是爆发甲型肝炎大流行,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影响。
甲型肝炎饮食传染难以完全预防,目前全世界各国推荐最有效手段是接种甲肝疫苗,通过甲肝疫苗的接种,可使儿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患了甲型肝炎可以通过中、西医不同方法治疗,但还会有部分患者病症较重,极重者可能发生肝昏迷,不及时抢救,或治疗不当极易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甲型肝炎的中药,该药应能有效地治愈甲型肝炎,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治疗费用低的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甲型肝炎的中药,包括的成分及重量份为:雀梅根2~4份、茵陈1份、白芍2.3~3.5份、金银花2份、山栀枝1.5~2.5份、焦神粬2~3份、黄连1~1.5份,加水煎15-30分钟,取液汁,加白砂糖适量。
包括的成分及重量份为:雀梅根3份、茵陈1份、白芍3份、金银花2份、山栀枝2份、焦神粬3份、黄连1份,白砂糖适量。
该中药制成糖浆剂型供患者服用,一日三次,每次10毫升,饭后服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雀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植物(鼠李科植物),因此取材容易,价格不高,患者治疗费用较低;而其地下根中的活性有效成分对于甲型肝炎患者有独特的医疗效果;而且见效快(10天左右就能看到明显效果),治愈率高(总有效率达到95%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据文献记载,雀梅(Sageretia theezans)有降气化痰、祛风湿、补筋骨等作用,能治疗疥疮、水肿、鹤膝风等病症。发明人以雀梅的地下根为主要成分,配以适量辅药,合成治疗甲型肝炎的中药制剂。
为测定本发明的疗效,发明人与浙江省建工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杭州市石桥卫生院、杭州市小河卫生院、临安市人民医院等八家医院组成协作组,对该中药制剂进行临床服用研究。
该中药制剂(定名为苏肝口服液I号)包括的成分及重量份为:雀梅根3份、茵陈1份、白芍3份、金银花2份、山栀枝2份、焦神粬3份、黄连1份;加水煎15-30分钟,取液汁,加适量白砂糖。
并以湖北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产品“金酸苹糖浆”(称作苏肝口服液II号)作为对照品,进行临床观察。现将480例临床资料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本文480例均确诊为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
二、一般材料:
全部病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大多数病例为住院观察治疗。治疗组370例均用苏肝I号,对照组110例用苏肝II号,合计480例。其中男性352例,女性128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1岁,以20-39岁青壮年居多;发病时间最短3天,最长38天,大部分6-15天。
(详见表1、2)
表1配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概况
表2扩大治疗组病例概况
三、症状和体征:
全部病例均有皮肤、巩膜黄染,其它如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肝痛、恶心呕吐、肝肿、尿黄和大便异常亦为常见症征。(详见小结)
四、实验室主要指标:
实验室检查主要以黄疸指量(TT)和谷丙转氨酶(G、P、T)为依据。(见表3、4)
表3两组TT情况
表4两组G、P、T情况
从表3中看出绝大多数病例TT在20-49u之间,其中50u以上高黄疸病例为47例;表4中绝大多数病例G、P、T在121u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满堂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满堂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61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