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动电磁铁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8042.3 | 申请日: | 201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0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陆若松;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五龙制动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7/18 | 分类号: | H01F7/18;H02M7/16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胡澎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 电磁铁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电磁铁控制电路,具体地说是一种制动电磁铁控制器。
背景技术
在电梯及起重机械等设备中应用的制动器多是使用电磁铁作为推动器件, 这种电磁铁的工作特性是用大电流吸合实现制动器的强制松闸,用小电流维持 制动器的松闸状态。以往使用的电磁铁控制器,其产生维持小电流的方法,一 是使用降压变压器,二是使用可控硅控制。使用降压变压器的缺点是体积大, 笨重,且耗电量大;使用可控硅的缺点是电路元器件多,故障率高,工作时产 生的高次谐波对周围元器件形成干扰,对供电电源造成污染,并且不能在UPS 电源下工作,而UPS电源是某些电梯产品在突然停电时所采用的短时应急安全 供电电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制动电磁铁控制器,以克服上述电磁铁控制电 路存在的缺陷,降低故障率,减少高次谐波污染,满足制动器的工作需要。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制动电磁铁控制器,包括如下部分:
限流电路,设有第一、第二两路输出和一个连接交流电源的输入端,用于 产生制动电磁铁吸合所需的维持电压和维持电流;
低压检测电路,其输入端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路输出相接,用于使本控 制器中产生起动电流用的主可控硅在输入电压为低压状态时瞬时可靠地导通;
起动电路,其输入端与所述低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接,用于在起动制动 电磁铁时将所述限流电路短路,以产生供制动电磁铁起动用的大电流输出;
全波整流电路,其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起动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限流电路的 第二路输出相接,用于向电磁铁线圈L提供直流工作电流;以及
高压检测电路,其输入端并接在本控制器的两个输出端子上,其输出端接 至所述起动电路,用于在电磁铁线圈发生短路时阻断所述起动电路的工作电流 输出。
所述制动电磁铁控制器还包括有:
续流衰减电路,串接在所述全波整流电路的一路输出中,用于在交流电源 断开后快速衰减电磁铁线圈L中的电感续流,使制动电磁铁快速退磁、制动器 快速制动;以及
电源通断快速反应电路,其输入端并接至交流电源的输入端,其输出端接 所述续流衰减电路,用于在交流电源断开时启动所述续流衰减电路工作。
本发明制动电磁铁控制器的特点,一是使用特定元件——电容器进行限流, 起到产生维持电流及抗短路等作用,由于电容器本身不发热,所以其损耗和故 障率几乎为零;二是设置了快速衰减电感续流的环节,这样可使制动电磁铁快 速退磁、制动器快速返回以实施制动;三是没有电磁干扰,不对供电电源造成 高次谐波污染,并且可以在UPS电源供电情况下工作;四是采用MOS管与压 敏电阻相配合,使制动电磁铁断电时产生的电感续流在较高反电势的状态下通 过MOS管,因而电感续流得以快速衰减,制动电磁铁同时快速退磁而返回,制 动器即可快速制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电磁铁控制器包括有限流电路1、低压检测电路2、起 动电路3、全波整流电路4、续流衰减电路5、高压检测电路6和电源通断快速 反应电路7等七部分。其中,限流电路1的输入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源,限流电 路1有两路输出,其第一路输出接低压检测电路2的输入端,其第二路输出接 全波整流电路4的输入端;低压检测电路2的输出端与起动电路3的输入端相 接,起动电路3的输出端接全波整流电路4的输入端,全波整流电路4的输出 端接负载电磁铁线圈L;在全波整流电路4输出端的其中一条输出线上串接有续 流衰减电路5;在本控制器的两个输出接线端子上并联有高压检测电路6,高压 检测电路6的输出端接至起动电路3;与交流电源连接的还有电源通断快速反应 电路7,电源通断快速反应电路7的输出端接续流衰减电路5。
在图2的发明实施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五龙制动器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五龙制动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80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