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甘蔗糖厂亚硫酸法生产工艺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8164.2 | 申请日: | 201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高正卿;陈勇;何桂源;李亚昆;秦牧;晏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轻工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3D3/12 | 分类号: | C13D3/12;C13D3/16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650034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甘蔗 糖厂 亚硫酸 生产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综合利用,尤其是一种改进甘蔗糖厂亚硫酸法生产工艺的方法。
技术背景:
目前国内甘蔗糖生产工艺有两种:亚硫酸法和碳酸法,由于产品质量差这两种工艺在发达国家早已被淘汰。就我国而言,由于碳酸法制糖工艺产生的滤泥污染严重,而且没有较好的治理办法,所以国内绝大部分糖厂都采用亚硫酸法制糖工艺。亚硫酸法制糖工艺存在以下不足:①生产过程中为降低色值采用SO2漂白糖浆,而SO2具有氧化还原性,一段时间后,一些有色物质又被还原出来,白砂糖会返黄;②生产过程大量地使用SO2,将使蔗糖转化,降低收回率;而且将不可避免地使白砂糖的SO2含量大幅增加,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不利影响;③蔗汁澄清效率低,一些杂质主要是胶体物质在蔗糖结晶时包藏在晶体里,白糖溶解后,这些物质也随之溶解在溶液中,特别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絮状沉淀;④亚硫酸法对蔗汁的澄清效果差、随原料变化产品质量波动大,产糖率较低。对亚硫酸法制糖工艺进行改造提升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改进甘蔗糖厂亚硫酸法生产工艺的方法,用活性炭作为辅助澄清剂对传统亚硫酸法制糖工艺进行改进,吸附糖液中的色源物质、色素、胶体物质、表面活性杂质等杂质和二氧化硫,进而取消二次硫熏单元,生产出低色值、低二氧化硫、无酸性絮状物的高品质白砂糖产品,实现对传统亚硫酸法制糖工艺的改造提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改进甘蔗糖厂亚硫酸法生产工艺的方法,其特征是以活性炭为辅助澄清剂,对亚硫酸法制糖生产流程引出的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进行物理除杂、脱色,进而取消二次硫熏工艺,生产出低二氧化硫、低色值的高品质白砂糖,具体步骤如下:
将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从原生产流程引出至反应器,按反应器中糖浆质量的0.5-3.0%加入活性炭,在60-90℃条件下反应15-30分钟,进行物理吸附、除杂、脱色;
吸附完毕后的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从反应器中排出,经过板框压滤机和精密过滤器进行二级过滤、固液分离后得到的提纯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又重新进入原有生产流程。
所述的活性炭是市售的糖用专用吸附剂,以蔗渣、木屑、果壳为原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生产流程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经过板框压滤机和精密过滤器二级过滤进行固液分离,确保活性炭不穿滤;应用本发明生产的白砂糖产品二氧化硫含量低于5mg/Kg、比传统亚硫酸法制糖工艺降低75-90%,色值低于90IU(国际糖色值)、比传统亚硫酸法制糖工艺降低25-5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从原制糖生产线抽取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按比例加入活性炭充分混合,在反应器中进行充分吸附,反应完毕后物料进入板框压滤机进行第一次固液分离(粗过滤),第一次固液分离得到的清液再进入精密过滤器进行第二次固液分离(精过滤),以确保活性炭不出现穿滤,第二次固液分离得到的清液重新送入原制糖生产线继续进行生产,同时取消原制糖生产线的二次硫熏单元。
所用板框压滤机是河南禹州化工机械制造厂生产的200型手动压紧板框压滤机,过滤器是上海天立压滤机有限公司生产的袋式过滤机。
实施例
1.用活性炭对物料进行澄清处理
将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从原生产流程引出,在反应器中把活性炭按糖浆质量的0.5-3.0%加入到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里,在60-90℃条件下反应15-30分钟,进行物理吸附、除杂、脱色。
2.对活性炭及物料进行固液分离
吸附完毕后的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从反应器中排出,经过板框压滤机和精密过滤器进行二级过滤、固液分离,过滤完成后得到的高纯度清汁、滤清汁、粗糖浆或丙糖回溶糖浆又重新进入原有生产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轻工业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省轻工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81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壳座同焊式电子膨胀阀
- 下一篇:一种冷凝器输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