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晶态液晶显示屏用快速扫描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9671.8 | 申请日: | 201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0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孙刚;夏兴隆;茆文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张卫华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晶态 液晶显示屏 快速 扫描 驱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扫描驱动方法,尤指一种应用于近晶态液晶显示屏的快速扫描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平板显示器件之一,传统的液晶显示器都是被动显示,即透射型显示,只有在外加背光源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显示,但是背光源的功耗是液晶本身功耗的几百倍以上,十分耗能。随着液晶技术的发展,各种液晶材料层出不穷,其中不需要背光源的反射型液晶凭借其低功耗特性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显示控制电路”(专利号为ZL200720190955.3)中的近晶态液晶显示屏正是一种采用了反射型液晶——近晶态液晶制成的无需背光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近晶态液晶显示屏以其特有的薄膜表面特性和反射型显示原理,实现了一种无需背光、结构简单、视角广泛、画面平稳、真正安全环保、省电的显示装置,并且其具有长期记忆功能和使用者不易疲劳等优点,在显示器的行列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对近晶态液晶显示屏进行图像刷新的扫描驱动方法是采用逐行顺次扫描驱动方式,通过逐行顺次扫描驱动方式显示的图像的刷新方向是逐行顺次呈现的。在扫描一行时,在该行对应的行电极上施加相应的行驱动脉冲,同时,根据该行待显示数据的灰度信息,各个列对应的列电极上分别施加相应的列驱动脉冲。该行驱动脉冲是高频高压正负脉冲,该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频率为FT、幅值为UT,在行电极上施加该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脉冲对个数为KT。实际实施中可以发现,虽然这种逐行顺次扫描驱动方式简单易行,但是,其存在图像刷新速度较慢的问题。扫描一整幅M行×N列的图像时必须经历T=M×KT×1/FT的图像刷新时间,其中M为行的数量。从该公式T=M×KT×1/FT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固定的显示屏而言,M和FT是固定的,因而,图像刷新时间T受到脉冲对个数KT的限制。为了将图像刷新到预期的灰度状态,脉冲对个数KT必须保持在一定数量之上,这样,图像刷新时间T会很大,图像刷新速度很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晶态液晶显示屏用快速扫描驱动方法,该快速扫描驱动方法可大幅提高图像刷新速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近晶态液晶显示屏用快速扫描驱动方法,该近晶态液晶显示屏包括第一基体层和第二基体层,在第一基体层与第二基体层之间设有一由近晶态液晶和添加物混合而成的混合层,该近晶态液晶为A类近晶态液晶有机化合物,该添加物为带导电特性的化合物,在第一基体层朝向混合层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电电极层,在第二基体层朝向混合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电电极层,第一导电电极层由M个平行排列的条状行电极组成,第二导电电极层由N个平行排列的条状列电极组成,第一导电电极层的M个条状行电极与第二导电电极层的N个条状列电极相垂直,该第一导电电极层与第二导电电极层形成一M×N的像素点阵列,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显示屏初始化:将近晶态液晶显示屏上的图像清除,使近晶态液晶显示屏呈现白色;步骤B:图像模糊显示:从第1行到第M行进行逐行扫描驱动,在每一行所对应的行电极上施加一第二高频高压正负脉冲,在对一行施加该第二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同时,在所有列电极上根据该行所显示图像的灰阶信息而施加相应列驱动脉冲;步骤C:图像清晰显示:将一对频率相同、电压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第三高频高压正负脉冲分别加载到M个所述行电极、N个所述列电极上,一设置时间后,停止加载该对第三高频高压正负脉冲;
其中:该第二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频率FB为大于等于1kHz且小于等于50kHz,其脉冲对个数KB为大于等于1个且小于等于1000个;该第三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频率FC为大于等于1kHz且小于等于100kHz,其脉冲对个数KC为大于等于1个且小于等于5000个;该第三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电压幅值小于阈值电压幅值且两倍的该第三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电压幅值大于阈值电压幅值;步骤C中的该第三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频率大于等于步骤B中的该第二高频高压正负脉冲的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96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字化棒位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语音互动系统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