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杀虫活性1,5-二取代六氢三嗪化合物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1176.0 | 申请日: | 201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5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薛思佳;马旭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05/06 | 分类号: | C07D405/06;A01P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杨杰民 |
地址: | 2002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杀虫 活性 取代 六氢三嗪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虫剂,具体地说是具有杀虫活性1,5-二取代六氢三嗪化合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经历了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之后,人们发明了第四代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由于该类杀虫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它对昆虫的神经系统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选择性地起作用,不仅具有高亲和性,而且还显示了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新烟碱类杀虫剂与常规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不但有高效、广谱及良好的根部内吸性、触杀和胃毒作用,而且对哺乳动物毒性低,对环境安全,这些特征符合人们对现代农药的要求。由于它具有独特的杀虫机理、高效低毒及靶标选择性的优良特性,成为未来代替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理想农药。
呋虫胺为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与现有的烟碱类杀虫剂的化学结构不同,它以四氢呋喃基取代了的氯代吡啶基、氯代噻唑基,并且不含卤族元素。同时,在性能方面也与烟碱类杀虫剂有所不同。呋虫胺杀虫谱广,具有良好的内吸渗透作用,在很低的剂量即显示了很高的杀虫活性。该药剂对哺乳动物、鸟类及水生生物十分安全,对作物无药害,可用于水稻、果树、蔬菜等多种作物。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拓宽其生物活性,发明和寻找符合21世纪绿色农药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先导化合物,本发明从S-甲基-N-硝基异硫脲出发设计合成了系列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的1,5-二取代六氢三嗪化合物,并提供了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具有杀虫活性1,5-二取代六氢三嗪杀虫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具有杀虫活性1,5-二取代六氢三嗪杀虫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具有杀虫活性1,5-二取代六氢三嗪化合物,用通式(I)表示:
一类具有杀虫活性1,5-二取代六氢三嗪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将S-甲基-N-硝基异硫脲与杂环取代甲胺(1)制成中间体N-杂环甲基硝基胍通式(II);
(2)将中间体(II)、杂环取代甲胺(2)、甲醛和三乙胺加热反应12h,得到通式(I)1,5-二取代六氢三嗪化合物;
步骤(1)制备中间体(II)时,温度为80℃。
步骤(1)制备中间体(II)时,溶剂为无水乙醇。
步骤(1)制备中间体(II)时,S-甲基-N-硝基异硫脲与杂环取代甲胺(1)的摩尔比为1∶1。
步骤(2)制备(I)时溶剂为95%乙醇溶液。
步骤(2)制备(I)时,杂环取代甲胺(2)与取代硝基胍的摩尔比为1.1~∶1。
步骤(2)制备(I)时,采用一锅煮的方法。
首先将S-甲基-N-硝基异硫脲与杂环取代甲胺(1)制成中间体N-杂环甲基硝基胍(II)。然后将杂环取代甲胺(2)、中间体N-杂环甲基硝基胍(II)、甲醛、三乙胺和乙醇投入反应釜中,在65℃~75℃反应12小时后,重结晶或柱层析分离得到通式为(I)的最终产物。
合成中间体N-杂环甲基硝基胍(II)时,S-甲基-N-硝基异硫脲与杂环取代甲胺(1)投料摩尔比1∶1,反应温度为80℃,时间2小时。制备最终产物(I)时,可以选择95%乙醇溶液并不需要无水乙醇。
本发明保留了呋虫胺的活性基团,在四氢呋喃环和亚硝基类官能团基础上,将咪唑改成1,3,5-均三嗪,并在N的位置上引入芳环或芳杂环,通过这种方法,使芳杂基团与昆虫中nAChR的配体产生π-π共轭,通过活性基团的拼接,加强和拓宽它们各自原来的生物活性,发明了杀虫效果好、对人畜毒性低、对环境友好,制备方法简单的1,5-二取代六氢三嗪新烟碱杀虫剂。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一类具有杀虫活性1,5-二取代六氢三嗪新烟碱杀虫剂,杀虫效果好、对人畜毒性低、对环境友好。
2、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
3、本发明产品使用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具有杀虫活性1,5-二取代六氢三嗪杀虫剂杀虫剂,用通式(I)表示:
本发明制备的六氢三嗪化合物衍生物杀虫剂的实例是:
(Ia)、1-(2-四氢呋喃甲基)-5-(2-四氢呋喃甲基)-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
(Ib)、1-(2-四氢呋喃甲基)-5-(2-呋喃甲基)-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师范大学,未经上海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11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