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载导航仪的停车泊位诱导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3541.1 | 申请日: | 201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7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忻;王慧芬;陈冠雄;肖华;仲玉芳;吴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14 | 分类号: | G08G1/14;G08G1/0969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载 导航 停车 泊位 诱导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车载导航仪的停车泊位诱导系统,其特征包括车载导航仪、监控中心、手持POS机、停车场泊位管理系统、可变情报板;监控中心通过WiFi/2G/3G网络与车载导航仪、手持POS机相连,监控中心通过以太网与停车场泊位管理系统、可变情报板相连;车载导航仪包括WiFi/2G/3G三通道模块、导航主控模块、GPS接收模块、液晶显示模块、输入输出模块,导航主控模块分别与液晶显示模块、WiFi/2G/3G三通道模块、GPS接收模块相连;监控中心包括WiFi/2G/3G三通道模块、服务器、因特网网关、以太网通信模块,服务器分别与WiFi/2G/3G三通道模块、服务器、以太网通信模块相连;手持POS机包括WiFi/2G/3G三通道模块、手持POS机主控模块、按键模块、液晶显示模块,手持POS机主控模块分别与WiFi/2G/3G三通道模块、按键模块、液晶显示模块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载导航仪的停车泊位诱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载导航仪导主控航模块包括:S3C6410主控芯片、选址模块、供电模块、外部存储模块、滤波电路模块;S3C6410主控芯片分别与选址模块、供电模块、外部存储模块、滤波电路模块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载导航仪的停车泊位诱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波电路模块的内部连接关系为:芯片S3C6410的管脚A8、B11、C2、C10、D3、D8、F2、F3、J3、K3并联后接电源ADD_ARM,电源ADD_ARM分别与电容CTB23、CTB24、CB41、CB42、CB43、CB44、CB45、CB46、CB47的一端相连,电容CTB23、CTB24、CB41、CB42、CB43、CB44、CB45、CB46、CB47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7、D13、D18、H1、J18、L17、M22、P1、W1、Y25、AC20、AE16并联后接电源ADD_INT、电源ADD_INT分别与电容CTB25、CTB26、CTB27、CB48、CB49、CB50、CB51、CB52、CB53、CB54、CB55、CB56的一端相连,电容CTB25、CTB26、CTB27、CB48、CB49、CB50、CB51、CB52、CB53、CB54、CB55、CB56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R18、U15、AB19、W10并联后接电源ADD_ALIVE、电源ADD_ALIVE分别与电容CTB21、CB39的一端相连,电容CTB21、CB39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A1接电源ADD_APLL、电源ADD_APLL分别与电容CTB19、CB37的一端相连,电容CTB19、CB37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B1接电源ADD_EPLL、电源ADD_EPLL分别与电容CTB20、CB38的一端相连,电容CTB20、CB38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B2接电源ADD_MPLL、电源ADD_MPLL分别与电容CTB18、CB36的一端相连,电容CTB18、CB36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V1接电源ADD_SS、电源ADD_SS分别与电容CTB22、CB40的一端相连,电容CTB22、CB40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C11接电源ADD_RTC、电源ADD_RTC分别与电容CTB1、CB6的一端相连,电容CTB1、CB6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F4、G3、K2、M1、R1并联后接电源ADD_MEM0、电源ADD_MEM0分别与电容CTB12、CTB13、CB23、CB24、CB25、CB26、CB27、CB28的一端相连,电容CTB12、CTB13、CB23、CB24、CB25、CB26、CB27、CB28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B8、B9、C14、G10、J19并联后接电源ADD_MEM1、电源ADD_MEM1分别与电容CTB14、CTB15、CB29、CB30、CB31、CB32、CB33的一端相连,电容CTB14、CTB15、CB29、CB30、CB31、CB32、CB33的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C15、AD18并联后接电源VDD_SYS,电源VDD_SYS分别接电容CTB2、CB7的一端,电容CTB2、CB7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管脚AC23、AD22并联后接电源VDD_LCD,电源VDD_LCD分别接电容CTB3、CB8、CB9的一端,电容CTB3、CB8、CB9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管脚B17接电源VDD_MMC,电源VDD_MMC分别接电容CTB4、CB10的一端,电容CTB4、CB10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4接电源VDD_PCM,电源VDD_PCM分别接电容CTB5、CB11的一端,电容CTB5、CB11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P24、V24接电源VDD_HI、电源VDD_HI分别接电容CTB7、CB13、CB14的一端,电容CTB7、CB13、CB14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管脚C21接电源VDD_EXT、电源VDD_EXT分别接电容CTB8、CB15的一端,电容CTB8、CB15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管脚N19接电源VDD_UH、电源VDD_UH分别接电容CTB6、CB12的一端,电容CTB6、CB13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C9接电源VDD_OTG,芯片S3C6410的管脚AD11、AC10接电源VDD_OTG1,电源VDD_OTG分别接电容CTB10、CB19、CB20、CB21、电感FB1的一端,电容CTB10、CB19、CB20、CB21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电感FB1的另一端分别接电源VDD_OTG1、电容CTB11、CB22的一端,电容CTB11、CB22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C4分别接电容CTB17、CB35、电感FB2的一端,电容CTB17、CB35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电感FB2的另一端接电源VDD_ADC;芯片S3C6410的管脚AD6接电源VDD_DAC,电源VDD_DAC分别接电容CTB16、CB34的一端,电容CTB16、CB34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S3C6410的管脚AD5接电阻R204的一端,电阻R204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S3C6410的管脚P9、AB8、AE8、AB7、AC5、AC14、V17、U14、U12、U11、R17、J13、H18、AB6、W8、U8、M9、J7、T8、V7、W4、U13、P17、R9、N9、L9、K8、J12、H8并联后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354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