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盘类薄片零件去毛刺的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3569.5 | 申请日: | 2010-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9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谭跃刚;李亮;刘明尧;陈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9/04 | 分类号: | B24B9/0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薄片 零件 毛刺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零件加工领域,特别是用于去除盘类薄片零件上毛刺的设备。
背景技术
薄片盘类零件经过冲压加工后会产生毛刺,尤其是合金钢盘类薄片零件经过冲压后,在零件表面存在硬度较高毛刺。零件上的毛刺不但会影响到装配质量和后续加工工序的加工质量,而且还会导致整个机械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使可靠性、稳定性降低。
目前对此类零件去毛刺的设备普遍价格昂贵,结构复杂,设备维护成本较高,且缺乏适用性;而采用人工手动方法多采用砂轮机去毛刺,不但加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隐患问题:由于砂轮机是开放式工作,加上无定位支撑机构,高速旋转的砂轮片容易发生碎裂,碎片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
2、加工精度问题:无法准确定位加工位置,因此难以保证加工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盘类薄片零件去毛刺的设备,该设备效率高、安全、定位精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解决方案为:
一种用于盘类薄片零件去毛刺的设备,它包括底部平台、主轴及主轴电机、三个升降装置、控制系统;主轴电机用于驱动底部平台绕主轴转动,三个升降装置以主轴为圆心均匀分布在底部平台上,各升降装置上均设有以主轴为圆心向外辐射的机械手臂,各机械手臂的端部均设有工件取放装置,各工件取放装置下方分别对应有工件拾取位、工件加工位和工件释放位,工件加工位处设有砂轮片;
主轴电机、升降装置、工件取放装置均由控制系统控制。
上述方案中,各机械手臂的端部分别设有工作平台以及用于驱动工作平台转动的电机,工件取放装置设置工作平台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工件取放装置为电磁铁吸盘,电磁铁吸盘由控制系统控制。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升降装置为由伺服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杠副,伺服电机由控制系统控制。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主轴电机上设置用于检测主轴转动角度位移的光电编码器,光电编码器的输出信号输入控制系统。
上述方案中,各工作平台上均设有用于触碰工件的触点开关,触点开关的输出信号输入控制系统。
上述方案中,各电磁铁吸盘上均设有力传感器,力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输入控制系统。
上述方案中,各升降装置上均设有用于检测机械手臂上下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输入控制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使用三工位加工方法,三条机械手臂按指定的轨迹运动,多部电机协调动作,生产效率高。
2、使用机械手臂代替了人工手动方法,保证了加工安全性。
3、控制系统配备了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触点开关、光电编码器等,保证了具有多自由度的机械手臂可以精确定位,准确拾取零件,并提高了工件的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2为机械手臂、升降装置和工件取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机械手臂和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部平台,2-机械手臂,3-主轴,4-滚珠丝杠副、5-电磁铁吸盘,6-触点开关,7-位置传感器,8-导轨,9-砂轮片,10-电机,11-工件,12-工作平台,13-光电编码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4所示,本发明一种用于盘类薄片零件去毛刺的设备实施例,它包括底部平台1、主轴3及主轴电机、三个升降装置、控制系统;主轴电机用于驱动底部平台1绕主轴3转动,三个升降装置以主轴3为圆心均匀分布在底部平台1上,各升降装置上均设有以主轴为圆心向外辐射的机械手臂2,各机械手臂2的端部均设有工件取放装置,各工件取放装置下方分别对应有工件拾取位、工件加工位和工件释放位,工件加工位处设有砂轮片;
主轴电机、升降装置、工件取放装置均由控制系统控制。
各机械手臂2的端部分别设有工作平台12以及用于驱动工作平台转动的电机10,工件取放装置设置工作平台12上。
工件取放装置为电磁铁吸盘5,电磁铁吸盘5由控制系统控制。
升降装置为由伺服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杠副4,伺服电机由控制系统控制。
主轴电机上设置用于检测主轴转动角度位移的光电编码器13,各工作平台1上均设有用于触碰工件的触点开关6,各电磁铁吸盘上均设有力传感器,各升降装置上均设有用于检测机械手臂上下位置的上下两个位置传感器7,光电编码器13、触点开关6、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7的输出信号均输入控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35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