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终端及其屏幕视效调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6125.7 | 申请日: | 2010-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5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4M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终端 及其 屏幕 调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屏幕 视效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如手机的功能愈加多 样化,除了常用的通讯功能以外,还可以提供个人信息管理、多媒 体播放、电子书、以及游戏等多种功能。同时,移动终端的屏幕也 从过去的单色、小尺寸、和低分辨率的液晶屏发展到如今的真彩色、 大尺寸、高分辨率、以及支持触摸控制的液晶屏幕。虽然移动终端 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可以使得显示效果更好,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功 耗的大幅增加(屏幕尺寸和背光的增加在整个系统中导致耗电的大 幅提升)以及视效(包括屏幕亮度、背景光开关、字体大小、窗口 组件大小、和背景色彩等)调整的复杂操作步骤。
用户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手机的方式会有所区别,这会导致对 屏幕的视觉效果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要求调整亮度或者字体大小等。 然而发明人发现在相关技术中,当用户需要调整手机视觉效果时, 需要人工地操作手机,这给用户增加了麻烦,而且耗费较多的时间。
例如,当用户不需要使用手机时,需要人工地关闭屏幕;或者, 等待一段定时之后,手机才能关闭屏幕,这给用户增加了麻烦,耗 费较多的时间,而且这导致不必要地消耗电能。
目前,已经提出了一种手机屏幕视效的调整方法是在手机中集 成光线传感器,根据环境光线强弱的检测结果来设置手机屏幕的背 光亮度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某些应用场合中根据外界环境的 光线强弱不能正确地反映手机的使用状态,而且这种方法仅仅能够 调整屏幕亮度,对整个视效不能实现调整。因此用户为了获得根据 实际应用场景相符合的较好的视觉效果,仍然需要人工地操作手机, 所以仍然存在操作麻烦,耗时较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屏幕视效调整方 法,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传感器, 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屏幕与前方物体的实际距离;判断模块,用于 判断传感器获得的实际距离是否在预先设置的用户操作移动终端的 距离区间内;以及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判断模块的判断调整屏幕的 视效属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屏幕视效调整 方法,包括:获取移动终端的屏幕与前方物体的实际距离;判断获 取到的实际距离是否在预先设置的用户操作移动终端的距离区间 内;根据判断结果调整屏幕的视效属性。
通过本发明,通过设置传感器测量移动终端的屏幕与前方物体 的实际距离,根据该实际距离是否在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距离区间 内来调整屏幕的视效属性,从而能够较好地判断当前移动终端的使 用场景,解决了相关技术仍然需要人工地操作移动终端,所以操作 麻烦,耗时较多的问题,从而能够通过测量移动终端与前方物体的 实际距离来真实地反映移动终端的使用状态,动态地调整视效属性, 方便了用户的操作,节省了时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 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 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预置视效策略模块的交互流程 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屏幕视效调整方法的流 程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移动终端的屏幕视效调整方法的 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 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 以相互组合。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该移动终端包括:
传感器10,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屏幕与前方物体的实际距离;
判断模块20,用于判断传感器10获得的该实际距离是否在预 先设置的用户操作该移动终端的距离区间内;
调整模块30,用于根据判断模块20的判断调整屏幕的视效属 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61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混晶结构的复合化合物
- 下一篇:一种精氨酸脱亚氨酶突变体及其制备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