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高压成形副车架及其成形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8615.0 | 申请日: | 201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1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宪;但世群;张松峰;张振宇;李国华;邵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21407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成形 车架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副车架及其内高压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汽车副车架均采用冲压成形的钣金件焊接而成,基于这种传统结构,导致 存在以下问题:
在汽车设计过程中,由于动力布置形式(横置、纵置)、悬架结构、动力系统和副车架的 间隙需要,使得传统的副车架布置有困难,传统的副车架纵梁采用冲压成形的上下两片焊接 而成,有时候为了增加副车架强度,在上下片之间需要增加辅助加强支架,这就增加了副车 架的开发模具,增加了设计开发周期和制造成本,也造成了模具的巨大浪费,一定程度上不 利于整车重量的减轻。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传统副车架由于强度的需要而引起零件的增加,必然引起模具、定 位工装、焊接夹具的增加,不利于批量生产。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副车架进行改进,使得在布置上、结构、功能、装配、制造、工艺 上可行,大大提高设计开发速度,降低成本,降低整车重量,提高整车经济性。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背景技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高压成形副车架,使得整车 重量减轻、材料节省、产品模块化、提高副车架整体强度、提高产品性能及精度,且在生产 过程中可减少半成品零件数量,减少焊接、机械加工与产品装配工序等后加工处理,有效降 低生产成本、减轻整车重量、缩短加工周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副车架结构具有如下构成:
一种内高压成形副车架,主体结构呈“井”字形,由两个纵梁、一个前横梁、一个后横 梁焊接而成,纵梁是内高压成形的管型结构,其剖切面呈中间小两头大的非规则形状。前横 梁是内高压成形的管型结构,其剖切面呈恒定的规则形状。左右两纵梁和前横梁、后横梁上 下片先焊接在一起形成整体式框架,然后将加强板、摆臂支架、悬置支架、稳定杆支架通过 各自定位孔,焊接在副车架上,最后,将四个衬套套管焊接在副车架上,从而达到产品的尺 寸及形位公差要求。
副车架纵梁和/或前横梁采用管件内高压成形技术,适用于等厚度不同形状的中空的结构 管件,方法是先将管材进行首道折弯工序,然后进行工序2拍扁,再进行第3道工序液压成 形,即将经工序2处理的管材放在成形模具中,通过管件内部压入高压流体,并在管材的轴 向方向施加压力补偿管料,把管料压入到模具腔体内成形,随后是工序4即切边、工艺孔的 处理,方法是对纵梁进行端部、定位孔的激光切割,最后道工序是清洗、表面处理等。
与传统的上下片钣金件冲压成形再焊接的副车架相比,本发明的副车架在空间上更紧凑。 纵梁、前横梁采用内高压成形方法,区别于传统的铸造副车架和钣金件上下片冲压焊接技术, 可达到减少结构件零件数目、焊接工序并缩短装配工序,达到减轻重量及降低成本的目标。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副车架纵梁的横截面至少局部是圆形或椭圆形,纵梁 也可以至少部分设计成三角形或长方形。
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底盘布置(发动机、传动轴、稳定杆等)及与纵梁附近相关件的静 运动间隙的需要,对纵梁横截面更改,原则是:假定纵梁毛坯横截面周长为L,经设计后, 纵梁横截面周长为L1,那么了(L1-L)/L*100%所得的值应该小于或等于35%。
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成形、焊接、装配的需要,在每个纵梁的前后部位均设计有两个定 位孔。
内高压纵梁的强度Q,与其管件厚度h成一次方正比关系,与管件横截面面积S成二次 方正比关系,所以在优化纵梁的强度Q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案:
1、改变纵梁的材料;
2、改变纵梁的厚度h;
3、改变纵梁的横截面面积S。
本发明的副车架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1、本发明的副车架与传统副车架减轻了重量:与冲压焊接件相比,内高压成形纵梁、 前横梁结构件可减少20%~30%;
2、本发明的副车架与传统副车架相比,内高压成形件通常仅需要一套模具,而冲压焊 接件由多个冲压件焊接而成,因此需要多套冲压模具,故新发明的副车架大大缩短设计周期, 节约了模具开发成本,节省了生产投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 汽车企业的利润;
3、本发明的副车架与传统副车架相比,减少半成品零件数量:在成形过程中可一次加 工出纵梁、前横梁。与冲压焊接件相比,副车架纵梁、前横梁零件由4个减少到2个,方便 了底盘件的模块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86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