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料水龙头的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9182.0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何灼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灼星 |
主分类号: | F16K27/00 | 分类号: | F16K27/00;F16K2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创颖专利事务所 44222 | 代理人: | 李乃哲 |
地址: | 5293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 水龙头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龙头的制作方法,特别是一种塑料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塑料水龙头,如申请号为200710070171.1和200810059272.3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所述的那样,其制作方法大致如下:首先制作上下体或左右体,然后采用螺钉连接、卡接、超声波接合或加热接触面结合起来。其中以加热接触面结合的方式比较通用,然而,上述的上下体或左右体在加热接触面的过程中,接触面会产生气泡,即使上下体连接在一起,由于它们之间的结合面处存在气泡,连接处的强度一般都比较低,在水压或冷热水的作用下,结合面就会出现间隙,冷热水通道间容易产生串水或漏水的现象,影响龙头的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塑料水龙头结构牢固、实用可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塑料水龙头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
A、选材:选择好塑料原料,送入注塑机加热,使其熔化备用;
B、装模合模:将设有螺纹的模具配件安装在左右模中,然后合模;
C、注塑:将塑料熔融液注射到左右模中,注塑成型后在室温下冷却,使塑料熔融液固化,取出模具配件,然后开模将上下体坯件取出,或者开模取出上下体坯件后才取出模具配件;
D、利用热板加热上下体的接触面,使接触面附近产生熔融状态,然后将上下体接合;
E、表面处理:去除其连接面附件的凸边或毛刺,然后进行喷漆或电镀。
F、组装成品:将阀芯、进水管、出水嘴安装在龙头本体内。
其特征在于:使上下体接触面附近的温度大于室温的情况下才利用热板加热上下体的接触面。
其中,所述塑料原料送入注塑机加热前首先利用热风在注塑机的料兜中对其进行风干。
其中,所述热风的温度为70~100度,风干时间为1~3个小时。
其中,所述塑料原料主要由PC塑料和ABS塑料组成,质量比为1∶1。
其中,所述热板的温度为150~300度,加热上下体接触面的时间为10~40秒。
其中,所述上下体接合的时间为10~40秒。
其中,所述接触面熔融状态的深度为1~3MM,上下体接合时的压力为使接合面内外侧留有凸出的接合痕为标准。
其中,所述热板的表面设有防贴层。
其中,所述防贴层为耐高温布料。
其中,所述防贴层为耐高温涂层。
其中,所述左模或/和右模内表面设有粗糙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是使上下体接触面附近的温度大于室温的情况下才利用热板加热上下体的接触面,这样就可去除残留在上下体的水份,防止水份在加热过程中气化而使熔融的接触面产生坑坑洼洼的小气孔,防止气泡存在于上下体的接合面处,保证上下体充分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塑料水龙头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
A、选材:选择好塑料原料,送入注塑机加热,使其熔化备用;
B、装模合模:将设有螺纹的模具配件安装在左右模中,然后合模;
C、注塑:将塑料熔融液注射到左右模中,注塑成型后在室温下冷却,使塑料熔融液固化,取出模具配件,然后开模将上下体坯件取出,或者开模取出上下体坯件后才取出模具配件;
D、利用热板加热上下体的接触面,使接触面附近产生熔融状态,然后将上下体接合;
E、表面处理:去除其连接面附件的凸边或毛刺,然后进行喷漆或电镀。
F、组装成品:将阀芯、进水管、出水嘴安装在龙头本体内。
其特征在于:使上下体接触面附近的温度大于室温的情况下才利用热板加热上下体的接触面。这样就可去除残留在上下体的水份,防止水份在加热过程中气化而使熔融的接触面产生坑坑洼洼的小气孔,防止气泡存在于上下体的接合面处,保证上下体充分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其中,在上下体出模后就立刻利用热板对其进行热焊接的效果比较好,这样可从最大限度上减少热损耗,节约能源,简化工序,同时可防止上下体的接触面被污染。其中,所述塑料原料为颗粒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灼星,未经何灼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91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